创业就业——
贵阳:扶一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今年还外出打工吗?”“不,想在老家找点事干。”这是春节后贵阳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走访问询时,与许多返乡农民工的对话。接受调查的近5万名返乡农民工,超半数决定就近就业或创业。
完善创业政策引来“凤还巢”
观山湖区朱昌镇郝官村村民姚开新在外打工10余年,做过餐厅服务员,当过销售员、业务经理,也学得了烤酒生物发酵、生猪养殖等技术,辛辛苦苦挣了一些积蓄。
有一次,一位台湾商人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小姚啊,打工,打工,到老一场空啊!”“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姚开新说。
此后他从媒体上得知近年来家乡发展迅速,还出台了许多创业扶持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补贴等。为什么不回去干一番事业?2012年,他说服了同在外打工的哥哥姚开恩,带着妻小一同返乡创业。
兄弟俩在自家承包地上建起了酿酒房和养殖场,又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几亩土地种植蔬菜。创业过程中,姚开新参加了政府举办的免费创业培训班,申请获得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
如今,酒厂已达到日产400斤酒的规模,销往周边多个县市,饲养的绿色生猪还未出栏就被定购一空。
近年来,贵阳市许多农民工和姚开新一样,带着技术、信息以及和乡亲们一同致富的梦想,返乡创业。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贵阳市农民工返乡创办经济实体2.85万户(个),参与创业人数5.1万人,带动就业9.1万人,年创产值11.25亿元。
拓展融资渠道送上“及时雨”
息烽县永靖镇返乡农民工邓光伟说,资金短缺是返乡农民工创业路上的“拦路虎”。对此,他感触颇深。
2011年7月,在外打工尝尽酸甜苦辣的他返乡自主创业,成立了息烽宏达玩具有限公司。但创业之初资金短缺,为节约成本,只能租用一栋偏僻又破旧的民房作为加工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则导致市场一直难以打开。
举步维艰之时,县政府为他提供“三通一平”资金40万元,后又协调小额担保贷款8万元,并帮助他另谋场地。如今,他的玩具厂占地11亩,宿舍、厂房3000平方米,带动当地80人就业,产品60%远销美国、俄罗斯,年产值近400万元。
“当初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不可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邓光伟说。
贵阳市就业与职业技能开发中心主任刘锡秋表示,为帮助农民工创业,贵阳市想方设法拓展融资渠道,竭尽全力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据介绍,贵阳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资金帮扶,贷款额度从2万元提高至8万元。每年市财政划拨返乡创业专项奖励资金300万元。2013年,贵阳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项目500个,扶持2000余名农民工创业,发放贷款7000余万元。
提供创业服务成为“贴心人”
“我和弟弟回来创业时,只有‘点子’,没有‘路子’,完全不知从哪儿下手。”百花湖乡谷腊村村民杨信友说,返乡后他打算建生态养殖场,但怎样建难倒了他。
了解情况后,乡里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送上生猪科学养殖光碟,多次介绍他去参加返乡创业致富培训,还邀请专家志愿团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家前来指导,手把手传授技术。
在政府帮助下,杨信友建成了一个以“猪—蝇蛆、沼气—鱼、猪”为循环产业链的生态养殖场,饲养生猪200余头。
不久,杨信友又有了新“点子”。他打算培育一种生长速度更快、瘦肉率更高的新品种猪。乡里的工作人员又帮忙上网查找资料,联系相关专家,帮助他培育出三元良种猪,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带动了附近很多村民发家致富。
“政府的贴心服务,是我创业路上的定心丸。”杨信友说。
近年来,贵阳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法规、创业项目等服务,并采取向社会征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了市级创业项目库,其中适合农民创业的项目有318个。
刘锡秋说,目前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村一名劳保协理员,通过走村入户,真正了解返乡农民工想什么、盼什么,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副市长毛有碧点评: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促进小城镇发展。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还能照顾老小,有助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的解决。今后,我们会继续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绿灯、搭平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记者 王橙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