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干起,拓展致富门路。“怎么才能让大棚黄瓜种植增产呢?”“这个问题问得实在,除了常规的栽培技术外,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改善和促进大棚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义勒力特镇“农民大讲堂”内格外热闹,200多名蔬菜大棚种植户围着来自市农牧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讨论着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原来,镇党委抓住农闲时机,为农民举办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培训班,让蔬菜大棚技术直接进村入户,各村(嘎查)呈现出农闲不闲农民忙“充电”的良好局面。
“种菜养殖不用慌,科技讲师来帮忙,若想增收奔小康,多到讲堂来两趟。”最近,这首顺口溜在葛根庙镇广为流传,里面提到的“讲堂”,就是葛根庙镇的科技农家讲堂。
农牧民收成好不好,科学技术很重要。广大农牧民想学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却常常苦于没有门路。针对这个问题,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委认真筹划,在全市4个镇、1个农业园区建立起38所农村讲堂,农村讲堂以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推动党的理论大众化为目标,定期开展宣讲,实现了宣讲工作由“下基层”向“驻基层”转变。同时根据群众的需求,各农村讲堂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我讲你听”的理论宣讲模式,由过去专家一人讲,变为大家讲,专业户讲致富办法,个体户讲发家之路,公道人讲邻里团结……听身边的能人讲身边的成功之事,使理论政策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真正需求。“党和政府对咱老百姓真是关心,如今种粮有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学技术还有了大讲堂,为了帮咱致富,老师甚至亲自到家来指导,我老汉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刚刚在讲堂“充电”后的葛根庙镇友谊嘎查蒙古族老大爷那日苏竖起了大拇指。“基层大讲堂既使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政策,解决了在增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又在村民身边树立了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引导群众积极想办法、找出路,解放思想、加快致富。”葛根庙镇宣传委员李宝仁说。
从群众最担心的事干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以后我们进城打工的政策,中央是怎么说的?”2月17日上午,太本站镇镇政府的会议室里坐满了村民,一场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为主题的“农家之声”刚一开始,村民陆启明的问题就抛向了参与宣讲的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于静红。“中央一再明确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就是要努力让广大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平等享受国家的各种政策。”于静红耐心地解释:“三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就是说收入上不会让你比相同工作的城里人差。此外还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让农民变得更富裕。”
群众最担心的事就是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了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到党的最新政策,乌市委在去年11月又举办了全市基层大讲堂精品课大赛,建立了宣讲人才库和课题库,有效整合了全市宣讲资源,宣教内容实现点单式的“按需所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乌市委讲师团第一时间筹划协调,借助基层讲堂阵地,在全市各镇、办事处和机关单位举办主题报告会,宣讲团对全会提出的改革的重点、亮点和创新点作出深入解读,诠释教育实践活动宗旨意义,为群众解疑释惑,凝聚全社会的改革共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