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狄鑫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醴陵市公安局。
上岗前一天,陈国营特地找到陈狄鑫,提出四条要求:“一,坚持原则,不能逾越法律;二,执法时多换位思考;三,不搞刑讯逼供;四,低调做人,多为老百姓办事。”陈狄鑫以无声警察陈国营为标杆,牢记四条原则,2013年获得“醴陵二十佳警察”荣誉称号。
株洲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唐向阳对记者说:“无论在刑侦还是后勤岗位上,陈国营尽职尽责,贡献突出,荣立战功。要不是那一次廖家村老百姓敲锣打鼓把锦旗送到局里来,38年里陈国营利用休息时间默默奉献的事还不知道要瞒到哪一天?战友们都说,‘无声警察’,陈国营就是人民警察的真正楷模。”
采访陈国营,记者记录下陈国营一段话:“警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我搞刑侦的时候,曾以为警察的职责就是抓坏人。与廖家村老百姓打交道久了,才慢慢悟出来,抓坏人仅仅是警察的职责之一。全心全意服务老百姓才是警察的最高职责。有困难找警察!面对老百姓的难题,我们没有分内与分外,没有8小时之内与之外,没有家人与外人的区别。穿上警服,就是这个命。为了老百姓,一切都得付出,包括自己的生命!”
面对这名“无声警察”用食道发出的细微而沙哑的声音,记者肃然起敬。(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刘军)
润物细无声
光明日报评论员 刘文嘉
民警陈国营做事,润物无声。
破案,他会耐心地观察、走访、追踪、蹲点、周旋,会在抓捕现场一声断喝,也会在抓捕之后轻声细语打开犯人的心结。
修路,他会默默地筹钱、募捐、申请拨款,然后捐出自己家的存折。
扶危济困,他会送钱、送米、送面、送家电,做病号饭、修危旧房、垫付药费、翻盖学校,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村中老人。
教育后辈,他会语重心长、春风化雨,更会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他恐怕没有经历过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案件,没有展现过任何“拦惊马”“挡子弹”的英姿,没有台上慷慨激昂的时刻,没有镜头里花团锦簇的瞬间。在之前十五年的刑侦生涯中,他就从未有过聚光灯照耀、麦克风簇拥的“英雄经验”;在喉癌夺走了他的声音后,他的人生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默默无声。
就是这样一个人,曾在十五年中破获了千余起刑事案件,在转岗后成了乡亲们的“后勤部长”、有求必应的“110”。若不是老百姓敲锣打鼓地把锦旗送到单位来,这一千一百次在城市和农村间的往返、这三十八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奉献,都将是个被埋藏的故事。
我们太习惯在大字标题和特写镜头里看到英雄的名字,却常常忘了,它更应该流传于人家里弄、街头巷尾;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反映出英雄的样貌,或是眉宇轩昂,或是目光如炬,却很少能勾勒出他们真实的样子——大多其貌不扬、讷于言语;我们更愿意相信英雄诞生在石破天惊、风云际会的时刻,却不知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做了一件事:数十年初心不改,一辈子润物无声。
陈国营只是个普通的民警,但我想象不出比他更当得起“人民卫士”的警察是什么样。陈国营官不大,但我相信“践行群众路线”的宏大要求,就是指这一千一百次的往返、三十八年的照料,就是指那个开着三轮车给乡亲们拉板材的瞬间,就是指那些挨家挨户、四处奔走募捐的时刻,就是指那张被捐出去的十万元存折,就是指那无数捎给“唐奶奶”的包裹。
那些平凡中的精彩,就像无声处的惊雷。“无声警察”陈国营,却有能力在所有人心中引起共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