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访
于莺:“找个合适的地方开诊所实在太难了”
活跃在微博上的“急诊女超人于莺”曾是协和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去年她果断辞职开始筹备自己开设一家私人全科诊所。但是直到现在,她还不知道该把自己的诊所开在哪里。“北京寸土寸金,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实在太难了。”她昨天向记者抱怨。
不到一年时间的市场打拼,于莺似乎已经从一名医生变成了一个“生意人”。目前,她的私人诊所被困在了租金和成本的环节上,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于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北京,像天通苑这样相对远离市区的地方,房屋租金都已经涨到了每天每平方米10元,“我怎么也得租个200平方米吧,一年仅是房屋租金就是72万。”于莺说。尽管全科诊所在设备上投入不会太多,但是也需要购买血气分析仪、诊桌、诊椅、沙发等,还有人员工资,仅仅这些前期投入,就至少需要200万元。
根据于莺的市场调查,北京地段较好一点的写字楼租金已经高得令人咂舌,“每天每平方米要20元,”她说,“如果遇到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我想租还租不到呢。”于莺建议,政府是否考虑出台一些更实惠的举措,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比如将那些运营不够顺畅、不够活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会资本开放,允许个人承包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可以很大限度上降低私人办医的成本,让普通市民享受到更为贴近的优质医疗服务。
对话
开设私人诊所 一线医生“没兴趣”
私人诊所,听上去名字带着几分“神秘”,在印象里似乎很容易和优雅的就医环境、高昂的费用以及国外的案例联系起来,但昨天北青报记者在一些医院采访中发现,在职医生普遍对私人诊所持观望态度。多位在一线工作的医生向记者吐露“苦衷”,私人诊所,对于当下现实的医疗市场而言,还是“水中月”、“镜中花”。
北青报:市卫计委昨天出台了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的规定,您个人是否会有此考虑?
医生:基本上没什么兴趣,现阶段要执行还不太现实。除了中医的推拿、针灸或是牙科诊所起步的难度较小之外,对于西医而言,要成立一家私人诊所,不可能只由一名医生组成,包括化验、检查的步骤怎么办?选地方、添设备、雇人,加起来是非常大的成本。真想开一家诊所,有几个医生能够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除非有企业投资,一般的医生可能都不会考虑。即使有企业投资,医生这个职业也属于技术投入,能从中获得的收益也不会很大。据我所知,目前的私人诊所基本都处在很难盈利的维持状态。
北青报:除了收益问题,影响您放弃开办私人诊所的原因还有哪些?
医生:真的没有精力了。以现在大的三甲医院为例,一个普通的医生平均一天接诊百八十个患者算是正常水平,多的时候能达到200个左右,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虽然理论上我们也是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工作制,但实际上,一名一线医生一年攒的几十天的假,休息不成是很正常的事情。出去多点执业或是再开设诊所,大部分都是退休医生。在职的人真的担心“有命挣钱没命花”,所以目前多点执业或是开办诊所的几乎都是退下来的老医生。
北青报:参考此前实行的多点执业,目前愿意在本职工作外兼职的医生大多是什么情况?
医生:更多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以多点执业为例,目前的行业价码是夜班每晚500元,周末每天1000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每位患者五六十元的提成,按照平均每天接诊二三十位患者计算,即使每个月只兼职五到六天,也能有过万元的收入,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正常医生每个月本职岗位全部收入了。如果再加上做手术等额外收入,对于一些经济压力较大的医生来说还是有诱惑力的。
北青报:对于医生在外兼职的现象,院领导或科室主任怎么看?
医生:确实很忌讳,因为医生目前工作时间内的负担非常重,如果晚上出去兼职时需要加夜班,一定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责任要整个科室甚至全院一同承担。而且对于医生而言,8小时工作外,突然来了急诊患者需要加班数个小时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在院外另有工作安排,势必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虽然原则上没有违规,但从科主任到院领导都还是会介意。个人认为相对宽松的管理人会要求医生不能影响本职工作,苛刻一点的医院有可能影响到医生的职称评定甚至利益分配。
北青报:您认为现阶段,配合该政策的实施还应考虑哪些具体问题?
医生:对于医生开设诊所而言,如果不能配套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检查仪器设备,就需要政府能够出资,开办规模化的检测中心。作为私人诊所,我可以为患者开具化验检查单据,患者在检测中心检查后回到诊所,由医生诊断、开药实施进一步的治疗。同时,私人诊所在处置例如输液不良反应等紧急问题上必然会有软肋,应该出台制度加强私人诊所与大医院处置紧急情况的合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