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医生的8小时以内的时间是属于所在医院的。既然,领取了单位发放的薪水,既然享受了在职医生的各种社会保障,就要在岗在位。那么,再让他们开诊所的话,时间从哪儿来?如果允许他们把时间用到私人诊所上,那就是不公平的。凭什么领着国家的俸禄,可以干着私人的活?请问在职工人可以在家开企业吗?请问超市里的营业员,可以在上班时间在家里的商店忙碌吗?再请问,建筑工人可以领着老板的薪酬,在家盖房子吗?还请问,教师可以在上班时间开设补习班吗?
如果,要让他们完成8小时以内的工作再去干私活,这精力从哪里来?即使有精力,操持私人诊所的时间哪儿来?如果,对开私人诊所的医生,在工作内的时间给予宽松照顾的话,问题是用大部分时间干私活,却拿着足额的工资,享受着社会保障,对于民众来说公平吗?允许在职医生干私活,虽然和吃空饷有本质区别,但是依然牵涉公平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关注,允许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就有可能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就职的医院里上着班,可是他们心里想着的却是家里的私人诊所。这样的医生在岗值班的时候,如何能够更好为到公立医院看病的患者服务?
目前,由于受利益驱使,就是在正规的医院也出现了“医托”。笔者身边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女医生是一家县级医院的主任,为了能够多拿奖金,其退休的丈夫每天在就诊的队伍里游荡,把患者“引诱”到老婆的就诊台看病。试问:这些开了私人诊所的在职医生,会不会也把患者往自己的诊所里“引诱”呢?
看病难是源于医药资源的稀缺;看病贵是源于医生考核制度造成的。当医院为了“医院病人超过四万”而狂喜的时候,我们的开了私人诊所的在职医生们,是不是会一心一意为自己诊所患者的增加而忙碌?
当一个个在职的开了私人诊所的医生,在公立医院里百爪挠心、“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时候,到私人诊所看病可能真的容易了,可也有可能到公立医院看病就更难了!
【启示与思考】
提出公立医院在职医生有望开办私人诊所,除了缓解群众“看病难”,也算是医疗行业创新的一步。然而,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兼职私人诊所或其他医疗机构,不仅要原医院单位“老东家”心甘情愿、改变用人机制,还得其参与其中的私人诊所能真真服务到百姓且盈利。要想赢得医院、医生“三头叫好”可还真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国内的医生根据职称不同可分为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生,当然级别越高就越是好手。好医生是社会的稀缺人才,许多病人就诊都倾向于选择有一定级别的,年纪轻轻的信不过。因此,私人诊所也得好医生坐镇,有口碑、有资历,不然病人怎么会愿意、放心去那儿。于是,这个社会稀缺人才一边自己单干,一边又是某公立医院的医生,“老东家”估计会忒不乐意,一是内部岗位难管理,二是担心荒废了医院这边的工作。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副主任医师梁鹏存在私开诊所、长期不上班等问题。毕竟私人诊所或许更赚钱。
于是乎,医院用人机制需要进行多样化改革,使医生成为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人”。几乎每个医院都会分有特殊人才、骨干人才、梯队人才、青年人才等,申请“捞外快”当然是个人决定,但是医院可以根据自身人才特点而对内部岗位做出调整,例如分为临时性、全职、兼职的等,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在劳动合同上注明工作属性、时(天)数、薪酬支付及其他事项就可以了。
而在私人诊所这边,医生出来兼职,于己当然是想多赚一份钱,但可别把本应是服务百姓的地方变成“高档会所”。目前国内的私人诊所还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但政府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对私人医疗服务的支出提供一定的补偿与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这时,个人只需要支付差价就可以了。此外,私人诊所的审批必须严格、细致,例如,按每个社区、街道的面积、人口密度等来分配该有怎样的诊所和数量;还有对开设者须向有关部门提供开设报告、履历表和执业资格证的复印件、诊所建筑用地示意图、建筑物平面图等材料,工作人员还要上门审查和定期监管,不然容易鱼目混珠和造成资源浪费。
显然,在职医生开诊所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可以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分布得更广泛,更均衡,触角更深。在职医生开诊所,放开总比禁止强。放开后,医疗资源再分配就多了一种新路径,在职医生就多了一种新选择,尽管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总会有一些医生选择尝试,总会给民众提供一些便利,总会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而且,随着医疗部门、医院和医生对这项改革的不断摸索和完善,在职医生开诊所的模式会日益成熟,开诊所的在职医生会越来越多,产生的正能量也会越来越大。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允许在职医生开诊所,很可能会慢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见效,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多给一些鼓励。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