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系列“咕咚”效应事件背后的警示(3)

【案例】系列“咕咚”效应事件背后的警示(3)

【启示与思考】

熟透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结果动物们以讹传讹,变成“咕咚来了”的惊恐。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熟悉。最近在成都、广州等地,“砍人”传言引发的“咕咚效应”,同样值得深思。

有心理学者分析,一个传言唬得不少人撒腿就跑,这种行为属于集体无意识恐慌蔓延。恐慌的背后,是焦虑与不安。越是面对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的风浪,越需要有关部门保持定力、镇静施策。不实传言“遇真即化”,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用事实击碎传言;迅速提供权威信息这颗“定心丸”,用真相跑赢谣言,就能有力遏制“咕咚效应”蔓延。在成都,“街上砍人”的网帖出现半个小时内,当地公安部门就用官微辟谣,使公众情绪逐渐平复。

另一方面,谣言之下的“跟风跑”现象也不容忽视。三人成虎,一旦没有冷静的思考、缺乏理性的判断,就难免被传言裹挟。邪不胜正,假不成真,最可怕的是自乱阵脚。谣言止于智者,民众应该提升科学认识,不应轻易被“灾难性”的谣言拖入恐慌,不传谣、不信谣做一个“成熟”的公民,增强抵抗谣言的内在素质,不被谣言所利用。不要听风就是雨,把得住方向、守得住底线,我们的社会才会有足够的定力,才不会有“咕咚来了”的恐慌。

同时,对那些故意制造谣言的人也要坚决打击,绝不容情,不能任其产生某种程度的“信息共振”,必须以严厉的惩处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当然,在涉及到公共安全、基本民生等方面,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治理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的问题。比如,西安有幼儿园长期给孩子服用处方药病毒灵,即是一例,若不从监管上发力,只是披露一些信息,恐怕很难真正消除民众的恐慌和愤怒。

唯有这样多措并举,方才有可能打通两个舆论场,挤压并消弭谣言生存的空间。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谣言总归只是纸老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