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我们需要健康发展的城镇化

浙江:我们需要健康发展的城镇化

日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是一个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总体规划的高度综合性规划,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城镇化发展的专项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此,或许有人会感到某种困惑:习近平总书记不是说过“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吗?既然这样,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简要回顾一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的高层发展决策中,主攻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毛泽东语)”,并同步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一直到文革结束,我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才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是什么?若用最简要的三个字加以回答,那就是市场化。之后待进入到新世纪,国家开始执行“十五”计划时,我们这才“姗姗来迟”地将城镇化也纳入了视野,明确“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这样一来,中国“三化归一”的宏观发展战略就比较完整了——也即“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中国长期以来不认城镇化的账是有其特定原因的。新中国是在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口多、底子薄,又想急于实现工业化,于是就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粮食统购统销、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以及城乡分割的户籍、土地和社会福利等制度,活生生地把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样一个天然融合为一体、同步推进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扭曲为了一个人为打压城镇化以保证工业化的失衡发展过程。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在未能有效根治这些体制病源的同时,又因急于实现现代化,引发了粗放增长、平面扩张,割断文脉、破坏环境等新问题,致使中国的城镇化虽然取得了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巨大成绩,但也积累了“见物(GDP+土地)不见人(农民+农民工)”、“兴城(造城)不兴业(实业)”、“重形(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不重神(体制+人文+环保)”等种种毛病。“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因为这些毛病都是由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那么自然而然地,现在就需要通过一个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来回归至一种“健康发展”的新境界。

何以健康发展?有三条是需要“重中之重”把握好的:

一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本源意义,就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而绝非城市建设管理本身的自拉自唱和自娱自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就中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以人为本”则更多地是体现为“以农民为本”。因为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中国人口中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群体。不“以农民为本”,不但“小康”无从“全面”,就是“现代化”也无从“基本”。顺理成章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也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李克强总理也因此将城镇化称为“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既是乡村文明的传承,也是城市文明的扩散,最终是伴随人口迁徙和文明融合达成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升华。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