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

党建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体现着政党现代化和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在推进发展、实现对超大社会的整合与协调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符合政党运行规律,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的强大制度体系:一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党自身运行的制度体系。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

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

政党制度演进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在不同国家的多元实践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党领导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化水平和党自身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制度体系,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结合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和各阶层实际,健全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党的制度建设最伟大的成果。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中国改变贫穷面貌的政治需要,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开放性和先进性。它内含三个基本要义: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多党合作,三是政治协商。同时,中国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来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在中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制度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程,首先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财富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党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有效领导,保障了社会团结和政治稳定。

党的先进性及其所确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了保持政治稳定的政治权威;与之相应,党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公民提供合法的、畅通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维护渠道,从而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力量纳入政治体制中,实现中国政治社会稳定。其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程推进了社会整合。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利益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在政党、国家、市场、社会诸关系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强大的组织网络体系、社会资源配置能力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各民主党派凭借其组织构成、社会基础的独特性,共同致力于超大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整合、利益协调和政治认同。最后,党的制度改革促进了民主监督。这一制度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的深层,另一方面有助于汇集不同阶层的要求和意见,对党和政府工作形成民主监督,确保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还需要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大法的党内制度体系。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党纲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理念、组织目标和纪律要求,并在随后的革命与建设年代不断丰富了党内制度。鉴于文革中党的组织和制度遭受的严重破坏,党更加注重加强党章权威、保障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党的干部人事制度等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涵盖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的开放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吸纳包括中央“八项规定”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最新制度成果,以及规范党内法规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保证了党的组织和成员行动的一致性和各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制度建设也逐渐从提供制度要素到形成制度体系、完善制度顺畅运行的环境,保障制度更加定型更加科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