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2)

党建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2)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

法理基础和发展动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在落实党的任务和党的宗旨中维护党的建设的法理基础和发展动力。

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言,制度安排是基于政党实践其价值期待和政治目标的需要展开的,即制度是用以保障党的理念能够上升为国家意志,落实到组织的行动上的。制度权威能否确立,一看制度所体现的法理价值,二看制度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肯定和惩罚的边界,即通常说的严格纪律——取得成就如何肯定,一旦违犯如何惩处的问题。这个过程决定了制度是否得到人们普遍意义上的遵守践行,以及制度本身对于社会良序的实现与维护程度和对执政过程的保障能力。

制度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共有的习惯,这也是制度运行的内在动力之一。

制度能否运行固然与技术设计是否科学严谨有关,但是制度是服务于秩序的,秩序是服从于利益和价值的。制度成长的实践表明,制度不是越精细越好,也不是制定得越多越好。制度的生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秩序的需要及我们的基础目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人们之所以相信并遵守制度,源自制度内蕴着善的价值,制度能够保有他们的基础利益和理想信念,能够以公平的方式对其行为加以导引和约束,即制度运行过程要充分尊重每个个体合理合法的利益与价值诉求,不损及人们普遍信守的公共道德与习惯。

制度安排具有价值尺度和行为导向作用。好的制度能够保障人们善的意向和实现人民福祉,并在运行中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获得普遍支持。这也是制度权威得以确立的合法性与合德性问题。基于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人民民主要求,以此激发组织和党员活力,保障党的主张和党的宗旨经由党组织和党员的创造性发挥得以落实。

此外,制度是与民主、监督相联系的,与权力运行的绩效和公平性相联系的;党的干部对制度权威要持有尊崇和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敬畏心理,这是制度执行不扭曲少耗损的重要基础。

中国社会的制度权威建构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那就是社会存在否定或抹平制度权威的土壤,非制度化社会参与现象普遍。长期以来,制度强制和漠视制度的现象同时存在。这样的组织文化必然对党的制度建设产生影响。先进的政党是用以雕塑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的,这是政党重要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在其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本质上就在于党组织能够发挥其组织优势,并在领导中国实践中生成先进的组织文化和制度形态,实现对社会过程的引导并化育社会先进文化。

在执政过程中,中央多次提出要建设长效机制,并非意味着还有短效机制和无效机制,而是凸显执政党制度建设的本义:约束权力、规范行为,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当然,这也表明社会抹平制度权威的文化事实上也在耗损着党的制度的运行绩效,甚或出现制度低效、失效的问题。无效的制度除了耗费资源、损害政党权威及合法性,没有任何存续的理由。基于这一科学判断,2013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指出,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467件继续有效,其中42件将作出修改。

立足执政科学化,增强党领导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二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中国;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国家建设和党的建设实践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不可分,互为条件。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工人农民占主体的党,在改革开放中把中国的各项事业推向现代化,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完善了政治体制,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提供了人民当家作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