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3)

党建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3)

使制度运行起来: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启示

随着我国进入依靠制度来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时代,当前需要解决好制度运行的以下问题。

1.遵循政党发展规律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是制约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加强制度建设,就是将党的建设作为精细学科,实现科学度量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需要大胆借鉴和吸纳现代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探索并遵循现代政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从自身传统和现代政治活动的实践出发,有效吸纳并扬弃执政中形成的体制机制和社会动员、社会规范的方式方法,确立执政党领导和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运行体系。

2.结合变化环境完善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中,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要走向开放状态。这种开放状态包含政党运行所涉及的各种组织变量:政党决策机构的组成及其权力关系;权力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政党官僚机构的结构和规模;政党基层单位或地方单位的性质与功能;以及两个极其重要的变量——党员资格问题和党内领导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体制机制的转型过程或者说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与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环境和任务,形成了党实行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历史必然。如今,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权、依法执政的方式过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下,实现着从强制式管理向协调、服务和强制并存的治理模式转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和思想理论教育也更加强调人民性特点。

作为执政党,加强党的建设意味着在政治系统中:一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二是着眼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以制度形式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三是规范党政机构和协调机构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确立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四是围绕提高执政绩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组织和制度顺畅运行。同时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创造和提供党的制度运行的条件。

广义上的制度是指对组织行为起型塑作用的正式规则以及与之相关的程序规范。对于执政党而言,制度是指以固定方式互动的一种政党体制,固定化互动意味着贯穿在政党关系中的某些规则和条例被广泛遵守。也就是说,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制度发挥作用,并被广泛遵守。因此,一个制度化的政党制度就是行为者依据政党格局的基本轮廓和政党活动的基本规则,确定自己的预期目标和决定自己政治行动的体制。政党建设制度化旨在实现制度运行规范化,防范和治理政党制度的失范与蜕化。政党制度建设决定着政治过程,决定着政治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建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