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中国经济真相绝不能忽视三个维度 (2)

考察中国经济真相绝不能忽视三个维度 (2)

二是空间维度。即要看清中国经济的真相,必须把有些经济活动放在全球经济范围内考虑。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成功,大家公认的基本原因是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面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后,风险递增,现货币供应逐渐回归常态,经济增速趋缓,本是合理的。尽管这两年劳动力成本有所提高,但并不是近来经济增速合理趋缓的主要原因。危机后美国、欧盟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球需求的萎缩,才是公认的主要原因之一。言外之意,因此再反观前10年,2001年到2004年期间美国13次降息、扩张货币政策,刺激房地产、刺激消费从而带来的经济繁荣、进口需求大增,才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以来10年“超级繁荣”的外部条件。如果舍去此外部条件,中国的人口与制度红利又是如何能得到如此高的回报?这同是中国经济“10年繁荣”的真相。若说不是,又为什么在美国2008年危机后,中国同样具备基本相同的内部条件,然而想维持曾经的两位数高增长却是如此的力不从心、精疲力尽?所以,要看清中国增长的全部真相,全球化的空间维度不得不予以充分重视。看经济增长是如此,看汇率、看国际收支、看外汇储备、看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动态变化等等,又何尝不是?

三是自系统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空间维度,即必须把国民经济中特定的经济活动、事件放在一个正处于转轨的大国自系统范围内予以观察。具体说,要看清楚总体经济中某一领域、行业的活动真相及其背后经济规律所指向的趋势,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行业的子系统,而是要视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大系统的背景动态。此类的故事,可以说在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一说,上述提到的人民币对内贬、对外升的现象。若割裂境内与境外看,两者都是事实,都是实实在在的“真相”。但对其的疑惑又如何解?其中有否“真相之真相”?人民币币值的均衡点究竟在哪?在境内,由房市泡沫、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三大因素借助金融杠杆已形成的泡沫风险情景下,币值的“真相”在币值外,关键要看资本账户管理的制度安排。当今之时,若资本管理之闸大开,境内、外资本流动加速及经汇率套利,人民币的“内贬外升”自然会收敛于一个相对均衡的值,“真相”会在“动态”中显露,肯定不会存在从境内、境外看,不一相的“怪现象”。至于读者会问到,资本管理制度大闸何时大开这一开放速度的最终取舍问题,那是另一宏观经济决策权衡中的事宜。

二说,宏观总体资金多,微观企业主体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紧,两者到底哪是真相?仔细分析,中国M2/GDP之比近两倍的货币存量,绝对难说当前总体货币偏紧,这是事实。然而,看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跳楼”、“跑路”、企业倒闭,确实也是事实。为什么这么多的资金供应解决不了个别较小企业的资金急需?简单说,要看明此中真相,有资金供应的结构问题,金融改革的问题,但又不能就金融谈金融。如果承认中国近来经济增速告别两位数、步入7%左右的增长是合理的、正常的,则货币的供应相对于过去GDP两位数增长情景下的货币快速增长,现在适当放慢增速也是正常的。由此,按照“市场出清”原则,如果货币增速适度放慢,必然要淘汰一些过剩产能和资不抵债企业,这是正常的。因为如果经济实质增速下降,货币供应增速照旧大量投放,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灾难。然而,由于当前中国市场难以出清,或不愿出清,或出清速度较慢,“八个瓶子七个盖”,过去铺开的每一个项目摊子都在嗷嗷待哺货币资金,自然强者食弱,眼下房企的高利

润诱惑、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各种垄断优势和权力,相对易得便宜的金融资源与资金。再加上制度转轨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自然表现出可贷资金或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最终表现为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由此,要看清总体货币资金供需中的矛盾真相,必然要进一步涉及国企改革、利率改革、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深层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等诸多改革不到位的问题。

读懂中国经济真相

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经济史功底

以上表明,要读懂中国经济真相,还真需要“三维观”。而要确立“三维观”,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功底。同时,此功底如已故诺贝尔奖得主科斯所说,又绝不是简单的“黑板经济学”知识,而是“黑板知识”、一国国情、特定国际环境、经济史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价值观的融合。由此,自然对一学者功底的评价与取舍,也会仁者智者。奥地利学派与凯恩斯学派谁主沉浮?也许只能轮番上台,因为一定时期的世情、国情的不同。另外,要增强“功底”,面对时下如此发达的现代通信媒体,要不被不恰当的群体舆论所左右,从现象上看,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与辨别力又同样重要。

晓蕾(左晓蕾,经济学家,编者注)是我经济研究的同仁。在长期接触中发现,其既有海外主流的学术背景与功底,又持盼望祖国尽快富强的切切之心。在其《经济的真相》一书中,不管是论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后危机时代再平衡等问题,还是论及股市、房市、地方债、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字里行间,首先体现了一个经济学家的专业素养和良知,分析问题严遵经济学逻辑,既不对政府政策一味唱赞歌,也不简单尾随舆论和其他学者观点,坚持“接地气”,坚持真理,坚持独立性。其次,与其日常讲话“快语速”、“快人快语”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一样,其作品的敏锐观察、鲜明观点、犀利笔锋,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坚持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立性和不含糊的鲜明观点,自然会遇到不同的批评,这是非常正常的。何况,现在谈及的中国经济问题,是在中国经济体快速变大、持续变大、在全球经济中显著变大的环境下讨论,某种意义上看(特别是再过10年、20年看),讨论当今中国问题,已是在讨论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大问题。因此,不同国度的海内外学者,对此观点的不同,更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不同的观点才是不正常的。在美国,就是对已过去80多年的1929-1933年大危机起因,迄今的美国主流学者也从来不是“舆论一律”的。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在某些问题上与其他学者持不同观点,而是在面对各种经济问题时,要有统揽各种问题、前后一贯的内在逻辑判断,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晓蕾这本书的显著特点。

我还很同意晓蕾在《经济的真相》一书“自序”中的一段话:“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应该换一个思路。不要过度反映国际形势……长期停留在危机思维和使用危机刺激政策,让调结构为稳定让路,会贻误调整和改革的时机,也等于放弃后发优势。”因此,“只有还原经济的真相,才能开启新经济周期。”

但愿更多的经济学者,秉承学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去争相在媒体舆论界混“脸熟”,而是腾点时间,埋头苦干,多给读者(包括各级政府官员)写些逻辑严谨、真正传递“经济真相”的好书,以促成上下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真正开启中国新的经济周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