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署名文章、个性化演讲、谈足球、观熊猫、话友谊……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的一场场公共外交活动吸引世界瞩目,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公共外交再度创新
“习近平主席访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发表的署名文章。”有网民如是说。
在访问的每一站,习近平主席都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观察人士称,这是习近平主席就任后,首次在海外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而中国国家元首如此密集地在西方媒体上主动发声,此前并不多见。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主动发声的做法反映了对国际舆论的重视,习主席通过发表文章更好地向外界宣示中国的政策主张,表达了加强中欧合作的意愿,有助于增加海外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赢取国际社会民众的支持。
习近平发表的四篇文章各有侧重,对双边及中欧关系都有深入阐述。“与接受到访国媒体联合采访相比,习近平主席此次在到访国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是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又一次创新。”马振岗说。
(图片: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演讲互动:小故事传递新理念
直面民众,直入人心。在一次次演讲和民众互动中,习近平主席用感人的故事打动世界,用生动、个性化的语言诠释理念,给中外媒体和到访国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以两位德国友人的感人经历称赞中德友好;在比利时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中国和比利时两位普通人的故事阐述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此外,讲述大熊猫星徽和好好从中国“天府之国”落户到比利时“天堂公园”的故事,传递出中国人民对于中欧友谊和合作的自信和祝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