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要体现在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

以人为本,要体现在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

新型城镇化要使市民生活更便利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使农民进得来,更要让人留得住。留得住包含很多方面,如有就业机会,出行方便,生活成本适中等,当然,融入城市文化也是重要方面。

更好地满足市民公共服务的需求,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也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以蔬菜供应为例。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存在一些看起来很不合理但仍在执行的规定。不让运输蔬菜的卡车随时进城就是一例。卡车只能在晚上九点以后进城是不少城市的规定,对于解决交通拥堵、甚至会污染城市空气的卡车而言,不无可取之处;但不让运输蔬菜的卡车随时进城就有些不可理解。优先选择新鲜蔬菜是百姓们理应享有的基本生活需求权益,运输蔬菜的卡车不能与其他运货卡车一样管理。尽管我们还无法了解 “运输蔬菜的卡车也要在晚上九点后进城”规定之出发点,但这种“一刀切”管理的结果显而易见:增加了物流成本,还成为相关管理人员“寻租”的土壤,或在罚款名义下的乱收费。对于类似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和政策,应当梳理并加以修改、完善。

出行便利也是市民的一个诉求。然而,交通拥堵却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问题在我国的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现。“堵车”是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应当在城镇发展中加以解决。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城市试点,也形成了一些成功模式。对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可以是:以地铁等轨道交通为干线,以公共汽车为衔接,以自行车和人行道为补充,形成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中转站的地下空间还可开发利用为商业或其他用途。新加坡、日本东京等城市均有成熟做法和经验。我国的城市与上文中提到的发展思路对照还差之甚远。以北京市为例,堵车现象十分突出,有人调侃为“首堵”:地铁里人满为患,以1号线、5号线等尤为明显,网络上有人形容地铁的拥挤程度为“人上去、照片出来”;公交汽车线路和车次安排也存在欠合理之处,网络上有人形容:要么车不来,要来来几辆。这说明,与时俱进地优化交通线路和车次、加强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十分必要。

新型城镇化要让市民有一个宜居的环境

新型城镇化,应当让市民有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市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环境诉求。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历来突出,在城镇地区尤为突出。回顾一下我国环境保护历史可以发现,环境污染最早出现在大中城市,包括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我国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旧账未还、又欠新账”。我国城镇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水泥占全球的46%,钢铁占全球的35%,污染物排放强度超出了环境可以消纳的容量。2013年的灰霾天气就是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灰霾天气还被媒体称之为中国的“环境公害”。

节约资源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之策。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加强节能降耗减排二氧化碳,推进绿色建筑,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广泛利用,促进城乡发展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模式转变,使城镇化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加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费支撑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城市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与每个市民密切相关。例如,在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应节约利用能源、资源,重复利用包装袋,进行垃圾分类和堆放,在公共场所不随手乱扔垃圾等,应当成为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行动,才能有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也才能使每个人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