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推进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

海南:推进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

利用博鳌亚洲论坛推进公共外交基地建设的建议

继续秉承博鳌亚洲论坛平等对话的理念,提倡平等、对话为核心的“博鳌精神”。中外国家领导人或深度参与分论坛讨论,或面对面与企业家交流讨论。从媒体的反馈来看,公众十分乐见这种平等交流的互动方式,而公共外交本身也就是双向交流,寻求共识的过程。这种交流形式给参会代表、企业家、媒体创造了一个与中外领导人面对面平等对话的机会。我们认为,这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就是“博鳌精神”。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一精神将成为利用博鳌亚洲论坛打造公共外交基地的思想基础。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可资参考:一是增强会员的普遍代表性。为增强博鳌精神的普遍性,应特别重视会员的广泛代表性,注重吸纳各行业、各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国际会员。二是注重策划国别分会。“国别分会”是近年来论坛分议题设计的创新和亮点,也成为各国领导人与普通代表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最直接的方式,建议将此模式延续下去,并对会议形式进行创新。 

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平台,为三亚首脑外交与博鳌公共外交的良性互动创造机遇。开展公共外交的主导是一国政府,对象是海内外公众,从这一层面上讲,没有任何活动的效果能够比一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与公众对话交流来得更直接、更亲和、更具感召力、更接地气。鉴此,首脑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巧妙结合便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和方式。比如,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平台,中国领导人每年都会在三亚和博鳌与外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活动。实践证明,把在三亚举行的首脑外交和休闲外交活动与各国领导人在博鳌举行的公共外交活动有机结合,能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友好交流创造更多双赢和多赢的合作机会。此举一方面能为各国首脑深化国家关系提供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在博鳌为各国领导人利用论坛平台阐述主张、寻求合作创造了极佳机会。

强化博鳌亚洲论坛的“智库”功能,为公共外交提供智力支撑。2013年年会设置了“博鳌对话———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分议题,邀请了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库恩基金会主席以及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等发言人就公共外交进行讨论,反响热烈。2014年年会也计划继续设置相关议题,今后博鳌亚洲论坛应可尝试把此分议题逐渐固化。此外,还可考虑与海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等加强合作,继续为推动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形成博鳌公共外交的独特产品,为利用博鳌亚洲论坛打造公共外交实践范例提供智力支撑。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吸纳一流人才和民间力量,集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化论坛的“智库”功能。

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依托,搭建各国展现国家形象的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意义重大,其前期建设的重点是推动与东南亚、东亚、南亚地区国家的合作,而博鳌亚洲论坛的大部分成员也来自这一区域,二者相结合必能产生双赢效果。硬件方面,可考虑在论坛会址地周边设立相关展馆,为有关各国提供展示专门区域,夯实亚洲各国交流与合作的人文基础。同时可配合论坛年会期间的国家/地区主题分论坛,举办“国家周”活动。软件方面,应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凝聚亚洲共识的作用,对亚洲各国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消弭差异,寻求利益共同点,以博鳌亚洲论坛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抓手,推进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融合,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推进亚洲一体化进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