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塑造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棋局中占据首要地位。中国将拓展周边关系作为新时期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平稳定、互利共赢的睦邻友好关系。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构筑新周边关系上又有新举措。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履新后的第一次出访,都选择周边国家为第一站。中国同周边20多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的全覆盖,兼具主动塑造与管控分歧的双重内涵。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塑造和推行多支点外交升级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以中国梦统合新外交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思想。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展现了中国的国际视野与全球胸怀。中国与周边讲信修睦,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将继续并主动地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的红利,消除疑虑;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愿与周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领导人以实践诠释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周边发展前景对接起来,使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并向亚洲乃至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推动着亚洲的合作和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努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与文莱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与周边的各项自贸区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中韩自贸区进行了8轮会谈,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达成共识。中日韩自贸区进行了3轮会谈,成立了15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初步讨论了谈判的基本模式和框架。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访华时,与中方达成建立中斯自贸区的共识。中国和巴基斯坦召开会议,讨论中巴自贸区第二阶段降税。中国支持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确定了谈判的职责范围,并成立了货物、服务和投资工作组以及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小组。中国向东盟提交了中国东盟贸易区升级版的倡议草案,得到东盟的积极评价。
中国越来越多地贡献合作方案,如与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2+7构想,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上述倡议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人文等多方面合作渠道,探寻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的契合点,体现了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互通、造福沿线各国民众的意愿。
(二)大国当先,良性互动
中国正在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将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不懈努力。[8]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习近平主席2014年2月6日赴俄罗斯索契,出席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国最高领导人打破惯例,首次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既是中俄关系高水平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个人友谊的生动见证,将推动中俄合作快马加鞭。习近平与普京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中俄关系发展形势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对新的一年两国合作作出战略规划和部署,就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协作达成重要共识。”[9]
2013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的外交“首秀”均锁定中国周边。习近平首访即选择俄罗斯,有力地强化了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互利共赢;安全上责任共担;文化上相互包容借鉴。李克强总理的第一次外访选择了印度与欧洲。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中印互为伙伴而非对手,视对方发展为机遇而不是挑战。10月,印度总统辛格访问中国,两国总理在年内实现了互访,为1954年以来的首次。2014年是中印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双方决定将以此为契机举办纪念活动,让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扬光大。
上述外交行动成功撬动了中国与美国、欧洲、拉美、非洲等地的外交。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进行的“不打领带的会晤”,举世瞩目。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的针对性,得到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回应。习近平在会见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时强调,中美要探索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克里表示,世界正在经历重大发展变化。美方站在战略高度,以更宽阔视野和更长远眼光定位美中关系。美方愿同中方一道,按照两国元首的要求,加强高层交往,加深对话、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为美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强劲生命力。[10]这说明,中美关系已经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将利益建立在“反对”外部威胁基础之上;如今中美要将利益建立在如何“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新秩序之上。
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双方就战略伙伴关系、各自国内发展和经济形势、贸易和投资关系、双边合作、国际和全球性问题坦诚交流,并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共同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共同制定《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确定了中欧在和平与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共同目标,这必将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11月26日,李克强总理率团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各方围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主题,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这既是新兴力量之间的合作,也是增强中欧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一带一路,大鹏展翅
中国积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对于拓展新时期中国与周边的合作共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的大合作”。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11]
“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中亚南亚等广袤地区,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独一无二。该地区与中国西部唇齿相依,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这一构想有利于区域内有关各方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扬长避短,互利共赢,形成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国的这一倡议得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支持,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还表示可先建信息丝绸之路。2014年2月,普京在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中明确表示,俄方积极响应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1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不能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因此,普京总统的这一表态至关重要。
在东部,习近平主席倡导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说,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3]中国主动提议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中国寻求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之举,是中国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展现。
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书写区域合作新篇章。“一带一路”主要包括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也向西亚、欧洲、非洲延伸,这是一个致力于经贸人文合作的开放、包容、可延展的平台,并非某种机制,合作方式主要以项目驱动,灵活务实。中国在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时强调坚持“三不”政策,即绝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坚定支持东盟的发展壮大,坚定支持东盟推进共同体及一体化进程,坚定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一带一路”与“一陆一海”相得益彰。2014年1月,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第三轮战略对话的海合会代表团时表示,“中方愿同海方共同努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14]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可以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构想联系起来,所覆盖区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将中亚、南亚与东亚经济板块连接起来,辐射作用不可低估。而中国正是连接这“一带一路”的枢纽和桥梁,中亚国家也可借力中国,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东南亚国家也可借助中国拓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新窗口,是提升中国与周边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着力点。
(四)完善体制,提升效率
中国外交正处于大发展、大提升阶段,迫切需要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设置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席,李克强、张德江任副主席,下设常务委员和委员若干名。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21世纪的重大课题,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而且内外联动、传导性空前突出。因此,必须树立统合内外的“大安全”概念,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当其时。国安会的成立将有力地整合最优资源,优化决策效率,确保中国在21世纪的大博弈中占据主动。
2013年10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统合思想认识,明确了周边外交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指明了方向,为周边外交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习近平在周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他还强调:“要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是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15]国安会的建立与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将为中国周边外交注入新的更大动力,也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其实,周边关系并非孤立的板块,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处理好周边关系,就必须着眼全世界,需要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等各项能力。国安会的设立还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需要,在外交布局上采取的重大行动。
中方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合作安全,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与有关各方的合作机制,增进互信。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与成员国的安全合作一直是推进该组织发展的支柱之一,特别是在联合打击“三股势力”上合作成效显著。尽管如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也在与时俱进,着力弥补安全短板。相对于经济合作而言,中国与周边的安全合作滞后,未来中国与周边的军事交流将进一步增加,充实交流的含金量。中国周边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军队更多地加入到救灾和人道援助的工作中去,这将是中国军队展示形象、发挥积极作用的机遇,也有利于消除周边对中国军力发展的疑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