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3)

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3)

三、排除干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呈现“陆稳海乱”的态势,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及南亚国家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与多数国家的关系也保持稳定友好的发展态势。在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反对制造紧张和冲突。然而,近年来,中国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受到个别国家挑衅。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中国周边稳定的几大因素包括:美国再平衡、日本右翼化、朝鲜半岛形势、南海以及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局势等。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能否有效应对各种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矛盾。

(一)重塑西太平洋地区秩序

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美国。美国在亚太地区有驻军,在关岛还有军事基地。西太平洋地区多种力量交汇,竞相博弈,地区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美国推进“再平衡”战略是该地区秩序变化的催化剂。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力推“重返”亚洲战略,企图进一步拉近与其亚洲盟国的关系,牵制中国。事实上,自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以来,亚太地区就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国家借机滋事,在南海、东海挑起事端,而美国的偏袒言行,使之更加猖狂,自认为美国会为其火中取栗;同时,美国也面临被盟友绑架的风险。未来,中美如何就西太平洋地区秩序取得新的共识至关重要。然而,美方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看待西太平洋的视角还停留在20世纪,因此顾此失彼,抱残守缺。中美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同意致力于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正是中美两国的最大公约数。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共识,相互照顾彼此关切和利益,中美才能共同有效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遏制日本右翼修正主义言行

日本右翼旨在改变现状的修正主义言行大行其道,已成为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安倍内阁推行以华为敌、以邻为壑的政策,伺机突破“战后体制”的束缚。安倍所称的“积极的和平主义”,实质就是要发挥更大的军事作用,因此要加紧推进修宪扩军,在实现法律修宪之前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此,安倍需要保持钓鱼岛地区局势的紧张,把中国描述为“威胁”,以便为其上述目标的推进增加合理性。可见,安倍右翼政府刻意关闭与中国和平谈判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大门,其蓄意挑衅是长期的。不仅如此,安倍还不顾国内外反对,悍然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此举遭到中国韩国坚决反对、俄罗斯不满、美国“失望”、欧洲“遗憾”,陷入孤立。

中国对日本向来采取二分法,即将少数军国主义、右翼与广大日本民众区别开。然而,有种看法认为,中国“误读日本”,因为安倍的支持率居高不下,说明右翼并非一小撮,而是整个日本社会在向右转。也有人指责中国揪住历史问题不放,认为二战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日本的年轻人认为那是遥远的事,为何要为父辈的错误担责?这恰恰说明日本历史教育的失败,没能把负责任的历史观诚实地传递给日本的下一代。其结果是上至日本政坛人物、下至日本社会某些行业领袖,对历史问题信口雌黄,不顾事实,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企图逃脱责任。近日,日本放送协会(NHK)新任会长籾井胜人在涉慰安妇问题上爆出不当言论,该会的经营委员百田尚树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试图抹杀、掩盖、歪曲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是对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的公然挑战,与日本领导人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行径一脉相承。日方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才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当前,中日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日本领导人的民粹主义言论只能强化日本的自我孤立。中国全国人大外委会主任委员傅莹指出,“日本的历史教育是失败的,使战后出生的日本领导人对历史持有如此缺乏良知的态度。只要日本政府不能切实承认和面对侵略历史,不能真诚地与受害邻国人民达成真正和解,日本就很难卸下历史包袱,成为亚洲建设性的一员。”

美国视美日同盟为东亚安全的“基石”,企图利用日本承担一部分牵制中国的责任。然而,自民党在历史问题、寻求修改和平宪法上的一系列右翼言行,引发亚洲邻国和国内有识之士的抗议和忧虑,其中也不乏针对美国的成分。事实上,美国也清楚日本右翼对美国并不信任,右翼势力坐大对美国未必有利。美国对日本右翼的修正主义言行是纵容还是约束,是检验美国如何在东亚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标尺。中国应敦促美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缺一不可

中国是朝鲜半岛近邻,在朝鲜半岛有重大利益关切。中国周边的核环境恐怕是所有大国之中最差的,既有被《核不扩散条约》承认的核国家,还有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也有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能力、目前尚未拥核的国家。因此,半岛任何一方的核开发,均不利于中国营造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努力目标。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阻止这样的事发生。2013年初,朝鲜半岛形势剑拔弩张之时,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16]王毅在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中表示,我们反对任何一方在这一地区的挑衅言行,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

在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上,中国与各方共同努力,缓解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014年,中国正与有关各方积极沟通,酝酿新的倡议,为推动早日重启六方会谈而努力。王毅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务卿克里时说:“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坚持以对话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我们绝不允许半岛生乱生战。中方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我们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当务之急是抓住时机,尽早恢复对话。”[17]总之,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应以一揽子方案加以解决,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将半岛的和平发展纳入不可逆的轨道。

(四)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南海局势总体稳定,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目前存在的争议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非法侵占中国南海部分岛礁而产生的。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围绕部分岛礁主权归属和部分海域划界的争议。中国本着“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推动与有关国家的务实合作。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企图强化其对中国南海岛礁的占领,试图改变南海现状,挑起争端。目前存在的争议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和平解决。李克强指出,“中方对南海航行自由高度重视,对其安全保障十分关心。实事求是地看,南海存在的领土争议对国际航路没有构成什么影响。中国将继续积极倡导和参与地区海上合作,包括海上安全合作,维护这里的和平与安宁。”[18]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体现了务实灵活的态度。中方同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与海上合作达成一致,维护了南海的和平稳定。王毅在同克里会谈时,详细阐述了对当前南海局势的基本看法和政策主张。他说,最近国际上有些人散布不实之词,渲染和放大南海争议,人为制造地区局势紧张,中方对此不能接受,坚决反对。[19]

中国与越南关系较为特殊,双方有着相似的政治制度,又是陆上邻国,两国关系恶化对彼此都不利。2013年以来,中越保持高层沟通。李克强总理访越,双方同意开展陆上海上及金融三大领域的合作。2014年1月,习近平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通电话,对发展中越关系提出六点建议:保持高层交往;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统筹协调;构建互利共赢格局;夯实中越友好民意基础;坚持通过双边谈判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维护南海局势稳定,推动中越关系稳步向前发展。[20]这六点建议应当成为新时期推进中越关系发展的指导方针。

阿富汗是与中国接壤的友好国家,中国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2014年阿富汗将举行总统大选,北约部队将撤出阿富汗。在此情况下,如何维护阿富汗的稳定将是对国际社会的考验。中国将承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为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做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谈判,推动达成协议。2013年11月24日,伊朗与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和德国)在瑞士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中国在推动叙利亚问题的对话上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支持“以化武换和平”的努力。中国海军“盐城”号护卫舰与来自俄罗斯等国的护卫舰一道,为运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北欧船只提供护航,体现了中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担当。

总的来看,2014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行动之年。中国将全力以赴构建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今年中国还有“主场外交”的优势,上半年将主办“亚信”峰会,下半年将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周边外交将更加精彩纷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与周边乃至世界的利益汇合,并有效应对未来周边复杂的挑战,防止“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倘若认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会以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则是对中国坚定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意志与能力的误判。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