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GDP统计过时了吗?

大数据时代:GDP统计过时了吗?

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贸易赤字等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经常用作宏观分析的先行指标。一段时间以来,GDP甚至成了衡量经济成败的标准。现如今,跨国公司生产销售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现象,让传统的宏观经济数据不再能涵盖经济发展的全貌。近期,国际舆论针对大数据应用如何弥补这一漏洞展开热议。在大数据时代,GDP等一系列传统的经济指标,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1、传统数据“漏掉”了什么?

2009年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各行业月平均工资都有不同程度上涨。不过,有网友却称自己的工资是“被增长”了。此后,“被增长”一词开始用于个人体验与宏观经济数据不符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不符呢?专家解释称,由于地区等结构性差异因素,很可能导致一些未被计入的情况。同时,平均数据也往往会忽略微观层面的个人。

传统宏观统计数据的“不靠谱”还不仅仅出现在一国之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一些贸易数据的参考价值也大打折扣。举例来说,每当一部iPhone从富士康下线长途跋涉销往美国,美中贸易赤字大约就会增加200美元。而事实上,全球至少五个国家十几家公司都在供应iPhone的配件,每部iPhone价值中仅有约10美元最终流入中国经济中。

美国里弗特怀斯研究机构总裁扎卡里·卡拉贝尔在最近发表的《造成误导的先行指标》一文中指出,常规的贸易统计数字没有计算出中间阶段所增添的价值,其对双边贸易关系的描绘是扭曲的。

 

大数据时代:GDP统计过时了吗?

大数据应用领域 资料图片

同样,GDP作为统计指标的意义也在下降。传统认为,GDP的增长就是就业的稳定,就是居民收入的增加等等。但是,从2008年以来,虽然英国的GDP增长率一直大致为零,但是其就业率却提高了。作为发达国家的GDP增速并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高,但我们发现这些国家间经济发展的质量差距却在拉大。

假如一座钢厂形成污染,其清理污染的费用会增加GDP,受到污染伤害的工人或居民的医疗费用也会增加GDP。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用寿命长的LED灯取代传统灯泡,结果用电花费较少,科技进步恰恰降低了GDP值。

GDP被广泛诟病的一点,是没有涉及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虽然GDP的增长率被看作是进步的衡量方法,但它从来都没有被用来度量幸福或者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表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集中系统整体的统计反映,而对于一些例如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业、政府财政收支及收入分配调节、货币金融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统计需求是不能有效满足的。

英国财政部前顾问戴安娜·科伊尔在其2月份发表的文章《超越GDP——经济绩效的衡量方法缺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国民核算等官方经济数据有各种来源,但有关个人和企业的调查构成其骨干。向某些企业发送表格或者派遣调查人员搜集不同店铺提供的有关价格的信息,这些常规的调查方法几乎不可能在经济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时候保持不断的更新。举一个明显的例子:调查表实际上没有把网上购物计算在内,而网上价格很可能比较低。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冯煦明指出,传统经济统计数据有两个缺陷:一是滞后性,二是低频率。例如:各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发布一般都存在滞后期,以我国为例,通常要等到下个月的9号左右才发布上月的CPI数据。

专家表示,在同样的价值需求下,人们可能更加关注某大型电商(如淘宝网)的销售数据,而不需要再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统计指标。在发布结果时,仅仅告诉别人一个结果(如全国GDP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可视化、交互等方式给予用户更加方便、高效的使用方式,提供更为详尽的“意义”信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