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政府治道变革 (2)

市场经济与政府治道变革 (2)

二、有限政府不是等级政府

市场经济需要经济自由,需要有限政府,也需要有效的政府。但是,为什么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要实现有限政府那么难呢?

这需要我们探索市场经济的政府是怎么运作的,更需要我们去探索计划经济中的政府是怎么运作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什么,消费什么,谁有资格消费什么,都是政府决定的,而政府是按照管理幅度和管理效率,按照等级设置的。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大约有国家级、省部级、地区级、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六个级别。由于计划经济事务繁多,管理幅度必须缩小,因此在一些级别里,又产生了一些级别,比如国家下有大区,或者让有些重要省市的官员成为政治局委员。省下设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或者让有些市的官员成为副省级领导、省委常委成员。地级市下也可能有副地级的县市,县下则有区,或者副处级的镇。

在这样的经济里,生产单位是有级别的,消费单位也是有级别的。生产单位,大的可能到正部级,小的可以是正科级,或者没有级别。消费单位也是如此。生活待遇上,住房分配是最典型的,正部级220平米,司局级120 平米,正处级90平米。用车的排量也是按照级别确定的。这样的体制里,发展的权限是有等级的,即使是借债的权限也是有等级的。重庆成了直辖市之后,就充分享受政治局委员级的发展空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样的体制有了很多变化,比如很多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尤其是价格,不再决定于政府。其结果是很多人都可以从中赚钱,很多企业家白手起家,挣了很多钱。他们买别墅,买比很多部级官员还要大的房子。很多人买了好车,远远超过官员的公车。电话过去要有级别才能安装,后来是商业化高价安装,现在是家庭有电话,每个人都有了手机。网络发展起来以后,更是人人平等,即使贵为副部级的官员,在微博上和一个新手也没有两样。

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府的基本治理结构依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政府的级别依然如故,而且官本位越来越严重。在市场经济国家,娱乐精英、学术精英、媒体精英和企业家精英在地位上和政治家没什么区别,有的比政治家还要高。但是在中国,这些精英的地位和政治家相比,似乎越来越远。一位学者自以为地位很高,别人给他的答复是,你自我感觉良好。教授的地位过去是副厅级,现在也就是副处级。大学生最想就业的岗位是公务员,其次是国企,然后是事业单位。

结果整个社会根据与权力的远近分了很多层级,掌握权力的官员为最高层,这部分人员按照行政级别排座次。官员还划分为有实权的和边缘化混级别的。其次是事业单位,大约有几千万人,内部分为参公的,全额拨款的,差额拨款的,自收自支的,还有聘任制,最边缘的是合同制的劳务外派。事业内部也有各种行政级别,从正部、副部到老百姓不等。第三部分是和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靠点边的,不是正式公务员,是协助性质的。他们有的可以转正,有的很难转正。他们享受到了好处,却不牢靠。除此之外,就是一大批草民。这些人的高端是城里人,城里人按照城市的级别分成三六九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编排的。这些人的低端是乡下人,他们过去没有商品粮吃,现在依然在向土地要吃的,更多的是在全国各地到处打工,叫做进城务工人员,拿着身份证,没有工作地户口本,但会有一个临时居住证。

这种社会分层显然不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层。市场经济按照一个人的成功程度来分层,而不是按照身份来划分的。娱乐圈最成功的,就是市场价值最高的那群人。学者圈最成功的是对学术最有贡献的那群人,企业家最成功的是对经济贡献最大的那群人,政治家最成功的是解决重大政治问题的人,警察最成功的是破案最能干、维护交通最有贡献的人……这里,没有任何身份,也没有任何等级。社会评价是多中心的,成就也是多中心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们从事社区工作,不会说是从事所谓的基层工作。来自首都的人绝对不会被认为是天然的领导,是从上面来的。国家推动改革,不会说是自上而下。社区推动改革,不会说是自下而上。

显然,经济转轨要向市场经济转变,不能仅仅停留在所谓体制外的改革,更要改革所谓的体制内。而体制内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权力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政府的治道变革。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政府权力体制呢?

30 多年来的政府改革,是不是促进了政府的治道变革? 很多改革措施,包括反腐败的措施,是不是反而强化了政府的传统的治理之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