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解题艺术

李克强的解题艺术

“喜欢笑着解决问题。”曾有共事过的官员这样评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自 2007 年到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以政治局常委身份担任副总理,分管发展改革、物价等关乎大局的领域,经常会遇到棘手难题,其中有很多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但他不回避,也不张扬,妥善化解矛盾于无形。

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一一化解了不少这样的“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那么,在这些难题化解中,可以读出哪些“李氏解题艺术”呢?

遭逢难题的必然选项

直接调动干部下沉一线的“大动作”,几乎是李克强遭逢难题时的必然选项。

比如在河南 2003 年 SARS 蔓延时,为了劝止麦收时节农民工返乡但又不误农时,动员干部下乡收麦;

比如厅级干部带头,拉网式筛查艾滋病患者状况;

比如 4 万干部下访。

这一执政风格可以追溯到 1992 年。

1992 年,“南方谈话”以后,各级团组织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不知所措。

团十三大闭幕十来天后,由团中央书记处直接组织的“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调研”启动,在书记处 7 名书记的带领下,团中央机关调集一半以上的业务干部, 105 人急赴 29 个省市区。

调研队伍出发之前,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要求:调研不能就团论团,要跳出团的圈子,放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要带框框,不是去找论据,一切结论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事实上,这也是他本人的调研方式。曾有记者随李克强到山东某地考察,目睹他在休息时间很自然地走上街头,随意推开小商铺的门,跟“小老板”聊聊生意经。

《中国青年》杂志当时的报道说,调研队伍沉入基层 1 个月,团中央的干部向被调查对象提出了“没有任何外包装”的问题。

调研归来,在北京大兴县举行了一个团内高级别的务虚会,为期 3 天。与会者说:本以为务虚会是个半休息、半工作的会议,可李克强要求,凡已形成文字的调研情况,发言时略去;讨论要跳出部门的圈子、跳出团的圈子;放开说,可以各抒己见,也可各执一端。

那次务虚会最后,李克强总结发言,果断推出若干措施,集中优势打整体战,扎扎实实办几件影响全局的大事。

所谓“影响全局的大事”,就是 4 个月后亮相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这两大工程影响延续至今,特别是其中的“青年志愿者”,早已化为民间自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