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现最早新石器遗址 人类居住史可前移千年

汉口现最早新石器遗址 人类居住史可前移千年

日前,东西湖区文体广电局在对当地马投潭公园进行文物调查、规划保护过程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大量足迹。石斧、石锛,以及大量夹砂陶器、彩陶碎片现身,两层用螺蛳壳和蚌壳铺就的文化土层,见证了汉口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的繁华。

武汉市文物考古所调查报告显示:马投潭新石器时期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时期,距今约5500到6500年。这一发现,在武汉市城区尚属首次。此前,已发现武昌放鹰台新石器时期遗址,属距今4500到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类型时期。这意味着,汉口人类居住历史可向前推移1000年。

湖北省文物局研究员、省政府文史馆员祝建华,更是抛出了惊人观点:马投潭发现的螺蛳和蚌壳层,人工痕迹明显,可能为新石器时期人类修筑的渡口,在商代盘龙城基础上,汉口历史可再提前。

古老村落地下埋藏着无数陶片

东西湖区,汉口西北角,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古云梦泽一隅。

马投潭村,坐落于似山非山的高地,遥望东西湖区海拔最高的吴家山。两地之间,隔着面积不大的马投潭。

东西湖区文体广电局文化科科长周卯初带着记者,探访这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寻觅汉口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足迹。

从五环路附近的一条小道进入,孤零零的马投潭村呈现在眼前。两排民房依山而建,花树簇拥下的村庄,如世外桃源一般幽静。两间仅存的清末老宅,灰墙、黛瓦、雕花门窗、石头门槛……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诉说马投潭村的古老和沧桑。

在马投潭村高地的西南边,陡峭如悬崖的5米高土层,夹着无数的红色陶片,以及白色的田螺、蚌壳等。

当地村民王师傅说,他记得,小时候,家里建房挖地基,一锹下去,泥土里夹着的就是陶罐的碎片。但他们搞不懂,因为这里不曾有过陶器厂。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东西湖区文化部门在马投潭村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锛、夹砂陶、彩陶、动物骨等新石器时期器物。

武汉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张剑介绍,马投潭遗址发现的陶片多为钵、碗、鼎,其代表性器物为红顶钵及柱状鼎。红顶钵口沿下有一红色宽道、腹以下为灰色,鼎以柱状足为主,扁足次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