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评”机制如何不再失灵

“稳评”机制如何不再失灵

自2005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实践中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文中简称“稳评”)机制,以强化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者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时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但是,当前的“稳评”机制存在着诸多理念、操作层面的问题。近年来发生了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王子纸厂排水项目等引起民众抗议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这些重大项目都经过了决策前的“稳评”,但这不能不说“稳评”存在失灵现象。“稳评”制度急需改进。

“稳评”理念:从政府主动到社会协同

随着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公众权益意识的萌动,滞后的社会管理导致不满情绪滋生,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稳定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当前我国维稳的方式主要是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刚性维稳。偏重以行政管制作为调节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方式必然会导致:政府求稳怕乱——高压控制——官民对立——社会骚动——更加求稳怕乱。这是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刚性维稳逻辑的必然产物。现有的“稳评”模式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社会管理思维惯性,因为政府依旧是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稳评”的唯一主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我国未来的社会管理模式将向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合作治理方向发展。

所谓社会协同治稳,就是借鉴国外合作治理的模式,使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相互嵌入,共同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与此相应,维稳的制度设计、包括“稳评”机制的完善也必须以全社会协同治理为理念。社会协同治稳使得社会稳定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可以凝聚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使企业、NGO以及公民个人自觉参与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事业中。在此理念下,“稳评”机制将吸纳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得重大决策更加具有民意基础,降低政府决策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社会协同治稳是对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进行的重大超越,也是对政府主动创稳理念的扬弃,是真正意义上的柔性维稳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并实现和谐内生型的稳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