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 (2)

7.4%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 (2)

光明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国务院前不久召开的常务会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微调,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等,怎么看这些微调措施?

卢洪友:在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国家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已达13万亿,外汇储备持续保持在3万亿美元之上,为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条件。

在财政方面,应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根据经济增长放缓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特别是中央已经确定的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财政投入要及时到位,同时,要创新政策性投融资体制机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限制,加大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既有助于稳增长,也有助于调结构;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环境、老年、文化等各类社会事业发展,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以及均等化水平低的“双低”问题,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经济与社会长期失衡问题,又有助于引导和拉动居民消费。

在货币政策上,要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灵活性,保持市场流动性,灵活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组合,满足合理的市场流动性需求,以稳定市场预期。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我们重视的是“需求管理”,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习惯于从需求角度实施扩张或收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以宏观调控,而对于“供给管理”则重视不够。所谓供给管理是指从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值得警惕的是,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阶段,不能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一刀切”地再次出台大规模的“需要管理”刺激政策,否则,转方式、调结构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还会导致经济更加粗放、结构矛盾更为突出。为此,政府应该特别重视“供给管理”政策的运用,一方面,政府要设定清晰的结构调整目标和导向;另一方面,政府要设计规范、透明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并体现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税收、财政补贴政策,让企业自己在竞争中进行优化配置,让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同时,充分利用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等,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

光明网:怎么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卢洪友: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充足,仍然具有保持长期的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能力。因为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化,改革红利将持续释放;随着结构升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并将推进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中国目前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等指标仍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驱动能力和科技水平依然不高,创新驱动潜力巨大。

总之,从供给角度看,改革红利、结构升级、创新驱动“三大动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持续发挥作用,中国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