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十条规矩“去官气”(2)

四川彭山十条规矩“去官气”(2)

不准对群众说“不晓得”、“别找我”;不准让他人提包、端茶杯、开关车门

链接:

为“去官气”十不准点赞

吴建明

官气乃官场邪气、恶气,其实质就是官本位思想的现实表现,如摆架子、论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说话打官腔、出行讲排场、决议一言堂,唯我独尊,等等。近年来,官气在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彭山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准确把脉、直达病根,开出了“去官气”十不准这一剂猛药,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彭山的做法中,我们可看出“去官气”要把握好三个关键:首先,是去除思想深处的官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四风”盛行的背后就是部分干部对自身官气重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讳疾忌医,避重就轻,对导致干群关系疏远、破裂,甚至对立的根源(官气)视而不见,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其次,必须从细处入手。身教重于言传,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群众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彭山县“去官气”的具体要求,看起来细小琐碎,实则是有的放矢、击中软肋。再次,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有互动。践行群众路线,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接地气、聚人气、去“官气”,这样才能真正让党员干部有朝气、有底气!

谨防“去官气”催生干部“演技”

胡建兵

如果官员心里真的装着百姓,就不会有“官气”。即使有点小“官气”,也会自觉去改正。如果官员心里没有百姓,在“去官气”的严令下、老百姓的监督下,这些官员为保住官位,可能会做表面文章,使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有时甚至也会同百姓一起“下田插秧,街头扫地”,对百姓笑脸相迎、嘘寒问暖。但是,他们私底下,在不公开的场合,还是会原形毕露。

因此,彭山县下发“红头文件”“去官气”,一定要谨防催生官员的“演技”。群众在与这样的官员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多长一个心眼,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尤其要“察其质”。作为官员,心里要装着百姓,不能因为有规定而被迫改,而是在真心为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去改。届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没有了,勤勤恳恳的务实之风增加了,用不着表演,“官气”也就自然而然没有了。

“去官气”还要接地气

陈宜波

彭山县的“十不准”条条都是“干货”,有的属于个人操守,有的属于基本官德,还有的属于权力伦理。“十不准”的一些规定并非高标准,而是底线,凸显为官的底线思维。一个人无论为不为官,都不能爆粗口,也不能耍霸道,而身为党员干部更不能违背“十不准”。

官员除了“去官气”,还应该接地气。否则,“去官气”就不彻底,也失去了起码的意义。曾有官员深刻反思,过去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同群众一条板凳聊天、一个锅里吃饭,现在进出小轿车、空调房,成天坐在办公室看材料、批文件,还自以为对群众比较了解,实际上早已同群众拉开了距离,对群众的感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应该多下基层,多到群众之中,多和群众一起吃饭聊天,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接地气,才有底气;身怀正气,才有人气。如果褪尽“官气”,哪怕一身朴素,却毫无为民服务之心,把机关当成养老的地方,这样的平易近人又有何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