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121967公顷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包含了鄂尔浑河两岸边辽阔的牧地与可追溯到西元六世纪的考古遗迹群及蒙古帝国的首都——哈尔和林,2004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占地121 967公顷的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包括鄂尔浑河两岸辽阔的牧地与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考古遗迹群。此外,这个地区还包含13世纪和14世纪成吉思汗的大帝国首都哈尔和林。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中的遗址都清楚地反映出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社会与管理和宗教中心的共生关联性,并且展现出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性。现在这片草原上仍有蒙古国的游牧民族在此放牧。
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中的遗址都清楚地反映出游牧生活
蒙古帝国的首都所在地
鄂尔浑峡谷在中亚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它曾经是13至14世纪蒙古帝国的首都所在,见证了蒙古帝国几个有意义的历史阶段,也反映了原始蒙古的游牧文化和当时蒙古商业贸易、军事、政治、宗教的发展状况。峡谷内几处宗庙的遗址反映了当时的蒙古已经受到佛教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融合的趋势,展现出的重要性。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核心是哈尔和林古城。
蒙古中部的鄂尔浑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许多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政权并修建都城。成吉思汗于1220 年,在古代客列部或回鹘都城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帝国首都——哈尔和林。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使哈尔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城市,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扮演了世界政治、外交中心的角色。现在哈尔和林古城已成为珍贵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哈尔和林是一座具有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特色的城市。蒙古帝国前四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均坐镇哈尔和林管理皇朝。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哈尔和林城畜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等诸方面都得到很高的发展,成为蒙古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蒙古中部的鄂尔浑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
忽必烈迁至大都后哈尔和林失去帝国首都地位,但仍为蒙古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受元朝统治集团的重视。元朝时期,哈尔和林前后设置和林转运使司、和林宣蔚司、和林路等行政机构,并派宗王出镇,加强对漠北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元朝灭亡后,蒙古统治中心又从中原地区移至漠北。北元初期,仍以哈尔和林为都。由于明军的屡次攻占和蒙古各部内乱,哈尔和林城逐渐荒芜。
中原和游牧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
哈尔和林城及城内的宫殿体现融合中原汉地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建的筑风格,在古代回鹘民族或11至12世纪克列部的都城的基础上规划和扩建。整体设计规划,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体现了具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草原特点。哈尔和林城由外城和宫城两个部分组成。
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墙为1500米,东西墙,长的地方为1120米,短的地方为580米,主轴方向为北偏东30 度。外城周长约5.2公里,约 3英里,这与马可·波罗说的“哈尔和林,城延袤三里”非常接近。城墙用黄土板筑,残高约0.5~2米。外城四墙各设一门,没有瓮城,南墙破损比较严重,可能是,1586年建造额尔德尼召时被破坏。
鄂尔浑峡谷曾经是13至14世纪蒙古帝国的首都所在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