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理解“比尔·盖茨劝中国富人多做慈善”(4)

【案例】如何理解“比尔·盖茨劝中国富人多做慈善”(4)

【启示与思考】

随着中国的富豪越来越多,富豪们的海外购买力也大大提高。小到名牌包包、衣服、鞋子等奢侈品,大到私人飞机、游艇、别墅豪宅甚至是百年葡萄酒酒庄,中国富豪们每次出手都堪称是大手笔。与这种消费上的“大手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富豪们在慈善事业上的表现平平。这种现象,自然会引起盖茨的关注与思考。

倒也不是说奢侈品消费有什么原罪,这东西若能玩好,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与艺术美学,还能驱动社会向前发展。问题是,很多中国富人玩奢侈品,展示出的却是一种土豪气质,一种缺乏文化灵魂的暴发户行为。

对中国富人来说,慈善是可以为他们正名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恰恰就在慈善面前,无数中国富人暴露出裘皮大衣底下的“小”。首先是文化观念太小,中国富人还只是把做慈善当成“施舍”或“恩惠”,停留在“做好事”的意识层面,最多就是再有点传统的“仁爱”思想,而没有成熟的财富文化,也缺乏先进的财富伦理意识。这就注定了他们做慈善的格局小。

现在中国富人做慈善最突出的特点是个人化、应急性、被动性,慈善项目的运作显得很随意、很零散,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策略行动,来保证慈善行为处于有序的运行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盖茨会说,“当类似灾难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时,你会看到基本的慷慨行为;但系统性的慈善行为在那里还是很难看到,例如捐款供卫生事业、大学研究,以及为残疾人捐款等。”

最糟糕的是,当前中国富人在做慈善方面还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本来,汶川地震后,中国慈善业应该迎来一次走向系统化与规范化的转变。然而,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多家官办或民办的慈善机构相继曝出丑闻,中国慈善业遭遇空前污名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中国富人长期习惯的捐赠渠道。直到如今,慈善机构仍未重新迎来公众信任,也让很多富人感觉捐赠无门。

现在,比尔·盖茨这番呼吁传递出一定的警示意义,也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中国富人在慈善事业上应该真正站起来,形成先进的财富文化与财富伦理,来驱动自己的慈善行动。

我们希望看到,从富人阶层到民间社会再到政府机构,都来弥合慈善走向系统化的缺裂地带,形成良好的运行秩序。让慈善走出被权力包裹、封闭运行的困境,让公众拥有对善款使用的持续知情权。只有这样,中国慈善业才能真正迎来活力,中国富人做慈善,才不会零散、应急、被动,而是主动地、策略地、系统地进行。相信到那时,比尔·盖茨一定会对中国富人做慈善竖起大拇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