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协同:区域伙伴之间如何避免混战与内耗
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刘元旭认为,虽然北京的定位规划中不包括经济中心,“但是我感觉京津之间在经济总量方面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天津与河北的竞争更为激烈,包括沿海重化工产业的布局,产业同构化的情况都比较严重。”大家各怀私心,在这种利益盘根错节的情况下,怎么样加强京津冀合作,怎么样处理好各地的舍与得的关系,需要很好的布局与谋划。如果说制度上不理顺,不处理好,谈协作还是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马晓河对半月谈网记者说,京津冀三方目前在产业结构既雷同又竞争。“没有形成互补的格局,都在抢,都在争,没有把自己不应该做的转给第三方。”比如说一般加工工业、传统服务业等,还在无序竞争。按道理来讲,北京不应该做终端加工制造,一些汽车零部件如现代汽车、奔驰汽车,包括北控做的零部件都不应该在北京做。“一边要求周边减少污染,一边它自己也在排放。”
李铁认为,对于天津来说,虽然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化转型升级的中后期阶段,但是在钢铁工业上与河北也有强烈的同构性。同时因为毗邻北京,资源竞争处于劣势,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成为天津的弱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对半月谈网记者说,“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珠三角协调得最好,没有什么大的压力。长三角上海是龙头,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长三角的协调复杂程度可能要比珠三角大,但其他几个省都愿意协调,尤其是产业协调得好。”
“以长三角这个增长极为例,它发展迅速的原因就是各自的产业定位明确,上海市以高端金融业为发展内核,昆山的电子产业发达,整个长三角地带、依据上海这一核心城市,各自产业功能错位,形成组团式发展。”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对记者说。
在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配合,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来保证。3月30日,长三角城市第14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这次会上最大的“热词”就是“上海自贸区”,几乎每一个会员城市在发言中都提及了“抓住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机遇”的话题。
在今年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上,确立了最新的区域一体化推进方向,“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共推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共享国家战略新红利”。协调会人士说,长三角城市应主动对接,合作支持自贸区建设,争取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尽快在长三角有条件地复制推广。并充分利用临近自贸区的区位优势,使长三角地区率先成为上海自贸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直接受益者,在更高层次上借力发展。
经过多轮“扩容”,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平台上的成员城市已从15个增加到30个。打造区域一体化升级版,内在合作机制将势必会“与时俱进”。此次,上海在区域内率先建议,完善“民主平等+高效”议事制度。
据长三角城市协调会人士的回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市间的合作率先进入务实阶段,每年都有实质性的专题推进。在这些专题的确立中,首先寻找“最大共识度”,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不强求“齐步走”,而是允许“分步走、跟进走”。这里面就体现了民主平等与高效的结合。下一步,“自贸区效应”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空间,“民主平等+高效”的区域议事机制将成为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事实上,对于当前的现状,京津冀地区的主政者们也有自己的表态。3月28日,《国家财经周刊》发表了对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访谈文章。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时,王安顺说,“必须跳出北京看北京发展、看区域合作,自觉把北京工作放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更加注重功能疏解和辐射,更加注重为兄弟省市提供服务”。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也曾表示,“不能只想好处,不想做贡献”。在其后的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上,他还强调,河北的角色定位成“服务的角色”与“崛起的角色”。(半月谈网,记者 孙爱东 梁恒 原碧霞 田野 常磊;综合新华社、中国经济周刊、《财经》、华夏时报、上海证券报以及新京报相关报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