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走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铺满阳光 (2)

让走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铺满阳光 (2)

以改善民生明确“最后一公里”的方向

民生连着民心。在我们前一阶段蹲点调研收集的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中,民生问题占了大半,主要涉及水电路、医教保、脏乱差,每一个问题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针对这些群众家门口的问题,我们提出,“最后一公里”,不仅要修路,还要架桥、开直通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播撒到群众身上。我们在连续多年做好各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优先投入民生项目,大力推动“两改一建”,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同时,搭建“三城联创”平台,争创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创造一个美好洁净的靓丽城市。

2012年,我们多措并举,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比如,我们围绕机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乱象,采取“既顺民意,又保民生”的办法,提供就业帮扶,解决三轮车主生存难题;增加公交线路,缓解出行困难。这件事的成功经验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和群众一起商量着办。再比如,我们对农村低保“上面给指标、村里往上报、群众不知道”的问题,责成市纪委组成调查组,联合民政部门,对全市低保户进行了抽查,按照抽查结果,对排名靠后的乡镇进行问责,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开封作为一个老城,地处平原,村庄密集度大,因而改造难度大,建集聚区、上项目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和老城改造中,我们坚持改、建、修,做到最大限度考虑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意愿,决不搞面子工程、不做劳民伤财的事。在工作推进中,坚持拆迁补偿、依法征地、有序改造,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市场因素起决定作用,让群众通过拆迁、征地、老城改造尝到甜头。按照这一思路,不仅开封拆迁、征地没有激化矛盾,还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许多老大难、硬骨头都通过“有情操作、市场运作”的“万能钥匙”逐一破解。“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干群互动的一公里,成为群众真正受益的一公里。

以转变作风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多干部都感慨:只有接触到贫困群众、困难群众,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群众路线、什么是群众工作。为此,必须要高高树立起焦裕禄精神这面旗帜,对照焦裕禄这面镜子全方位地照、触及灵魂地照。我们开展了寻找身边的焦裕禄活动,让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得到干部群众的尊重,受到社会的褒扬。

焦裕禄曾说过,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最怕领导瞎折腾,思路不清、打瞎子仗。只要领导思路清、决心大,群众接受了,工作热情就容易被激发起来,积极性就能及时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很多工作难点难突破,干部往往容易把症结归结到群众觉悟差、难说话,实际问题却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思路没理清,不知道话该怎么说、工作该怎么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要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用先进的标杆统一思想,用扎实的工作开辟道路,用良好的作风引领干部。

要让走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铺满阳光,必须彻底解决“四风”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坚持拿自己开刀,以上率下。比如,针对一些公务司机开霸王车等特权病,市委要求每个市级领导都要管好司机和身边工作人员,对耍特权、违法违纪的,一律严肃惩处,并专门制定了改进作风的17条禁令,用硬措施治特权病。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慵懒散软等机关病、冷横硬推等执法病、吃拿卡要等老毛病,市委专门制定督导检查方案,成立督导组,分别围绕公车私用、“三公”经费支出、党政机关和窗口单位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依法进行严肃查处,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有了良好作风的保障,“最后一公里”不再是党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而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