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没有“普世价值”

改革没有“普世价值”

精彩导读

○ 提出“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是在设置一个诱导人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陷阱”。

○ 必须运用矛盾运动的观点分析改革的问题。

○ 绝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少数精英离开群众实践,关起门来主观地搞“制度设计”。

最近十分流行一种论证改革必要性的观点,即“普世价值”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民主、自由、宪政、人权等观念看作是“普世价值”,谴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外于“普世价值”,要求把“普世价值”作为我国改革的坐标,各个领域都按照“普世价值”进行改革,“与世界接轨”,实质上就是要求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成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他们不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探讨改革,而是先设定一个“普世价值”的框子,然后按照这个框子来设计改革方案。

其实,“普世价值”在历史上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更不会有。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从“普世价值”出发来探讨我们的改革问题呢?说白了,提出“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是在设置一个诱导人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陷阱”:他们把美国那一套价值判断封为“普世价值”,然后要求我国按照这种价值判断来进行改革,从而根本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看,“普世价值”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一些人企图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有的人忘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把我国的客观实际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而是把主观的设想当作改革的出发点。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问题的国际环境中,这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条件。离开了这个国情,而根据某种自己设定的理念来谈论改革,势必引导改革走上邪路。

必须运用矛盾运动的观点分析改革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改革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我们也必须运用这种方法,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运动出发,进行分析和回答。

一是运用矛盾分析法,才能从根本上说明改革的必要性。我们一再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个论断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来阐述改革的必要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矛盾。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又需要进行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它使得社会主义能够始终保持活力,避免出现停滞、僵化状态。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永恒话题。这就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理论依据。

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手段。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是运用矛盾分析法,才可以正确地确定改革的对象,回答“改什么”和“不改什么”的问题。有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方面改,否则就不是改革。这显然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我们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