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与社会主义未来的理想
一般来说,理想虽然根植于现实的泥土,是从现实的泥土上长出的美丽的花朵,但它同现实是有区别的。理想毕竟是属于未来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需要许多代人不断奋斗的历程,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就有了在最高理想的规范引导下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在它最初提出的时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的追求,一方面是对于未来的社会的设计或设想。作为一种价值的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些基本价值的发扬光大,它不仅追求从自然界的束缚和社会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获得的自由、劳动的解放、富足的安定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真正的解放,而且还要摆脱社会的各种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实现“天下为公”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最基本的是劳动者的权利和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共产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国家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
理想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展开和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依据现时代的历史特征,依据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尤其是本国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具体地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及其实现的条件,绝不能简单地把理想作为一个抽象的先验的图式。恩格斯曾指出,新的社会制度,“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15](P724)而“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2](P732)
历史上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具体的目标看起来往往是不断修正和后退的,但是历史却在前进。早期的思想家提出的理想,他们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在实现理想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过程中,鼓舞着人们,但是人们在面对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时候,不得不依据这些条件所规定的现实的可能性去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受制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因而与原初的设想相比较,看起来似乎是后退了。但是事实上却更加切实可行,更加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对理想产生怀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往往喜欢用原初的设计来度量现实的步骤和措施,一旦发现这些措施与原初的设计不相符合,就误以为理想实现的希望破灭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确的态度是放弃先验主义的方法,不再采用对未来社会的详尽的设计来度量现实,而是用具体的历史的方法去观察现实,看看富裕、公平等等价值目标是否在一步步地实现,社会事实上是否比过去进步了。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看到了俄国的落后,提出要为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创造文明前提,但他又搞了一段战时共产主义,走了弯路,改而实行新经济政策,这就比较符合俄国和苏联的社会现实。从斯大林开始,制定的社会主义路线和政策离社会现实基础越来越远,直到苏联解体,还自称是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对中国的落后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制定的路线和政策超越了发展阶段,脱离了现实基础,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陷入“左”倾空想。欲速则不达。这些“左”的路线和政策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来看,我们现在所确定的具体的目标确实比过去的设想“后退”了,但是社会的进步却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富裕程度还是社会公平,都取得了较之以往显著的进步,因此,事实上是更加接近而不是远离理想了。
比如,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最终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使国家消亡。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却不但要保留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而且要使它有所发展。对此,毛泽东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18](P1060)在中国的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社会发展规律,所取得的清醒的认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一系列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
进入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指出了中国的特点是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建设现代化。他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9](P312)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了科学的判断: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党的十七大一如既往地强调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分析、概括了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都体现了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原理和原则,既有理论意义,更具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这样一个具体的一步一步在实现着的理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愈益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愈益丰富而深刻,使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愈益体会到社会主义理想的力量和正当性。
由此观之,坚持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坚定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并且把重点放在具体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共同理想上,应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社会主义当下的现实与社会主义未来的理想的矛盾的突围和突破中提出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阿里夫·德里克、庄俊举:全球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7]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