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和大规模的物流集聚。目前,我国沿海各大港口凭借高效完善的交通集疏运网络和各类优惠政策向内地“揽货”之争日趋激烈。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日益成为沿海各大港口争夺的腹地之一。我省应以九江港、南昌港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以九江港为龙头,围绕“百吨船汇赣江,千吨船由南昌港进鄱阳湖集并九江港,万吨船由九江港浩荡入长江”的思路,加快港口资源整合,优化港区功能配置, 充分发挥南昌港、九江港对周边特别是对省内港口的带动作用,将赣江、信江等内河港口群作为南昌、九江的喂给港(指主要承担将产业腹地的货源源源不断地运达国际性或地区性枢纽港角色,位于产业腹地的内河或沿海小港口),畅通航道及集疏运体系,搞好分工协作。注重港口经济腹地的扩张,重视省内及周边集装箱生成量大的地区,通过战略合作或企业联盟、合资合作等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图发展。强化腹地大宗散杂货的组织配置功能,抓好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增强九江口岸货物出口的时效性,吸引周边地区货源向九江港集聚。加快重要枢纽节点建设,重点建设进出港航道和大型专业化码头泊位,实现枢纽节点和通道的紧密衔接。重视铁路、公路对水运口岸物流的集疏运作用,加快与港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公路主枢纽系统,构建航运、水运、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口岸物流服务网络。优先利用九江港口岸发展铁——江——海多式联运,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周边地区的货物经九江港进出,把九江港打造成长江中下游集装箱支线、水陆铁联运枢纽,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的超亿吨大港。
加速东西两翼城市群融合发展进程,提升我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
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湖北有大武汉经济圈, 武汉市的战略中心地位凸显;湖南有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有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与上述三省相比,我省城市群的发展实力偏弱,但另一方面,我省东西两翼中心城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产业互补性强,随着机场、高铁、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经济往来日渐频繁。赣东是闽浙赣皖四省交界的腹地,是长三角、海西经济区、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的重要成员,与东南沿海地缘相近、山水相连。随着三清山机场、京福高铁、无水港等加快建设,赣东与东南沿海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已成为我省陆海空联通的重要枢纽,是我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赣西毗邻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已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中心,杭、南、长和昌、吉、赣两条客运专线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宜春、新余、萍乡的交通条件,使其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变得更为现实。
城市间加强横向联系,抱团发展,才能尽享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红利。赣东以铜产业为主导,有色金属、新型建材、新能源、机电光学和新型电子产业基础好。依托江铜,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铜产业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集聚了大批铜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铜拆解、铜冶炼、铜加工、铜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具备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赣西产业基础好、互补性强,新余、萍乡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钢铁、煤炭、光伏、陶瓷、电力等工业发达,宜春是省级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和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我省东西两翼城市间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容、人缘相亲的优势,比肩发展,以区域综合优势参与周边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是策应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抢抓东南沿海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也是壮大我省东西两翼优势经济板块的迫切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