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
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群众路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最具独创性、永恒性的成果。群众路线在党内的提出和实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最早提出阶段。1922年党的二大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到广大群众里面去。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等。1928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同志谈话中,首先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第一次明确提出筹款等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这是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我们党清醒深刻地认识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争取群众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
理论阐发阶段。对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上进行阐发,是1943年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
发展完善阶段。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邓小平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取决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就把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了。
凝练概括阶段。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高度凝练概括,是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把群众路线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并概括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四大确认了这一概括,并强调“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五句话的经典表述,一直沿用至今。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意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统一群众的意志和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两个方面,都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从1949年掌握全国政权的“进京赶考”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我们党始终抓住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根本,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峻考验,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老党、大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根本原因是失去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集中反映了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实现途径。“一切为了群众”表明了“为了谁”这一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表明了“依靠谁”这一实现途径。由此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的任务就是教育组织和依靠群众,所有决策都要符合群众意愿。延安时期,我们党作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策,毛泽东参加普通战士张思德追悼会并做《为人民服务》讲话,就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两个典型事例。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深刻影响着党的执政使命和宏伟目标的实现。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且为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理论与实际、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宏伟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