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温和宽厚”并非简单的忍让或“好好先生”。
在河南省档案馆,至今存有焦裕禄当年查处一位生产队长腐败案件的手稿。上面写着:“这样的坏党员在群众生活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贪污盗窃发了大财……不立即严肃处理绳以党纪国法,是不能挽回影响的,不能平民愤的……”尽管纸页泛黄笔迹模糊,但字里行间的震怒与决心,仍能穿透岁月,直抵人心。
面对兰考严峻灾情的考验,关键时刻焦裕禄还敢于从实际出发拍板决策。
刘俊生介绍,因为逃荒的人太多,为了刺激生产积极性,当时有的地方私下把荒地和一些边远地块承包给社员耕种。焦裕禄看到有的村把枣树包给个人后,群众收获了不少枣子。受此启发,1963年前后当地冒险搞了林木承包责任制。
“那时候是谈‘包’色变,包产到户便是资本主义,谁敢说一个‘包’字,就是立场问题、路线问题。”刘俊生说,“但是焦裕禄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说改变兰考面貌,要根据兰考的实际想问题。包下去的是责任,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他还强调,种树一定要实事求是,栽一亩就报一亩,种一棵就报一棵,不放卫星。”
就在焦裕禄电话通知“抓紧时间关心群众生活”的时候,他的肝病却在劳累和拖延中变得越来越重。1964年3月23日,焦裕禄被送往开封医院,此时距离孙世忠写下开头的那段会议记录仅过去了11天。
一个多月后,焦裕禄病逝。
1966年2月26日,遵照遗愿,焦裕禄的灵柩由郑州迁往兰考。那个时节,他蹲点葡萄架村时种下的泡桐树长到了碗口粗,被焦裕禄救过的张徐州也已改名“张继焦”。人山人海的现场,身为葡萄架村支书的孙世忠做了发言,但这位31岁的豫东汉子刚开口就泣不成声,剩下两页稿纸愣是没能读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