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靠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解读《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经济的形势现阶段虽然逐步走向稳定,但下行空间并未完全遏制住,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与问题,这从2014年省级地方两会均下调GDP增长目标可窥视端倪。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东中西区域发展的梯度布局和相互支撑,必将释放更大的供给与需求。从国内大势来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释放红利,靠改革调动活力,靠改革激发创造力,靠改革提升动力,靠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向经济强国迈进,需要改革推进。提高国家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改革推进。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需要改革推进。总体上讲,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很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复杂问题,没有改革的推动,发展就缺乏动力和活力。

从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来看,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不仅避免了硬着陆,而且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我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之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取得的。所取得成绩是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力推进改革,善于把握大势,运用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分不开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主要靠改革的深入推动。

2013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一度加大。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确了要使经济稳定地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采取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措施,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潜力,实现了经济预期目标。

2013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就遇到重大挑战。国际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发达国家尚未走出困境,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跌落。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一度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幅下滑,中央财政还曾出现多年少见的负增长,宏观调控面临艰难抉择。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确了要使经济稳定地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采取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措施,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潜力,实现了经济预期目标。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68845亿元,实现7.7%的增速,与上年持平,超过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分别是:7.7%、7.5%、7.8%、7.7%,虽然前两个季度增速小幅回落,但全年经济增速始终在7.5%—7.8%的合理区间内,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的差距只有0.3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如何看待从一个高速增长的平台,逐步回落到现在的7%—8%之间的增长速度,学界和实践层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当前经济下滑是周期性的,不管下滑幅度有多大,经济增速最终还会回到原点。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种下滑是规律性的,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说不可能再回到原来比较高的增长区间。看法的不同影响到对年度经济数据的解读,目前占主导地位,能够对决策层产生影响的是后者。我们认为,2013年我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取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其中明确区间管理,增强了社会信心,稳定了社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持续低速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实现7.7%的增速,这个增速是较高的,成绩是难得的。我们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合理的增长速度是需要的。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带来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转方式、调结构也不容易推进。经济发展速度过慢也不行,历史和国际经济表明,无论扩大就业还是提高收入,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支撑。所以说,2013年经济发展所取得成绩,是中央创新调控方式,确定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引导社会预期的结果。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公报》显示,2013年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长7.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增长8.1%。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低于GDP增速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城乡收入比为3.03:1,为10年来新低,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是非常可喜的迹象。《公报》首次发布了城乡统一的居民收入数据,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全体居民收入分配全貌,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的结果,有利于人们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低于预期目标。另外,2013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下降1.2个百分点。这是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结果。

就业增加较多。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增加对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始终至关重要,也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经济增长要保持在合理区间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保就业。《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增加113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上年多增44万人,全年就业人数保持了稳定增加。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比上年末降低了0.04个百分点,失业率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应当说,成绩不小。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统计,只能说明问题的某些方面,还不能真正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如果可能,还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就业方面的统计。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结构都有所改善。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0.0:43.9:46.1,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略微下降0.1个百分点,比重基本持平,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明显提高,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的客观反映,也是产业政策不断推进的结果。对此也有学者指出,第二产业下降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已部分转型。从世界各国来看,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中高收入国家,多数经济体第二产业的增长率都是高于第三产业的。即使是美国、日本这些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仍然保持着第二产业增长率高于第三产业的势头。因此,应注意制造业的重要性。二是地区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东部地区投资179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中部地区投资105894亿元,增长22.2%;西部地区投资109228亿元,增长22.8%。中、西部投资额虽然仍低于东部地区的投资额,但增长速度均高于东部投资增长速度,这有利于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优化地区结构。三是城乡结构也在优化。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比上年增加192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提高1.16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平稳推进。

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公报》显示,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比较好的表现,一是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比上年提高7.3%。二是企业利润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194亿元,增长6.4%,股份制企业37285亿元,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599亿元,增长15.5%;私营企业20876亿元,增长14.8%。三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2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这些成绩虽然是初步的,但趋势性发展的势头,值得重视,令人鼓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