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哪一种文化绵延不绝、气势磅礴?这就是中国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以勇立潮头的超凡气概,倡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有力支撑,是发展先进文化、传承民族基因的精神之根,是助推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文明价值。习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一整套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重要论述,诠释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的是根,铸的是魂,聚的是心,有益于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有益于引领时代风范、塑造大国形象,有益于接续精神命脉、推进文明进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样中找共识,在多元中立主导。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拥有彪炳于世的伟大文明,拥有华夏子孙的豪迈自信,拥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必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深度唤起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价值归属、信念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这充分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觉醒中的文化觉醒、民族复兴中的文化复兴、民族自觉中的文化自觉、民族自强中的文化自强,是我国历史延续的基石、国家强盛的本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耀眼璀璨,饱含着中华文明开拓发展的辉煌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浓缩着中国人民勇于创造的高超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弘扬忠诚爱国的坚贞信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爱国主义情感,随时代发展而升华,被广泛认同而远播,饱含着为理想、为信念、为正义、为国家舍身取义的拳拳之心,饱含着“天下一统,四海靖宁”的精神之托,饱含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情,饱含着“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和生命意志,彰显着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的精神,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铸就了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而不绝的辉煌历史。
弘扬血脉相融的为民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有“泛爱众”的仁义情怀,有“济世兼爱”的悯爱品德。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理天下者以人为本”作为治国理政、稳固一方的理念,可以说“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以民为本者,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这告诫我们,战道爱民、养民恤众、政在得民,民本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百姓苦乐,只有基石巩固才能国泰民安。
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风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从《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到《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墨子》“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到《勤俭谚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千百年来,勤劳节俭一直被中华民族当成代代相传的美德、人人尊崇的品格,当成修身养性的境界、陶冶情操的主导,当成持家兴业的根本、安邦定国的保证。
弘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养浩然正气”、“守民族气节”,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怀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意志;传承着厚德载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风范;传承着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奉献精神;传承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必信,行必果”、“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的人格魅力。这其中,有着历经锤炼而净化凝重的优良传统,有着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考验后的不懈追求。
弘扬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既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道,又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人处事的价值指南,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墨子的“兼爱非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孔子的“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饱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和平思想,饱含着“亲仁善邻”、“睦邻友邦”、“协和万邦”的政治抱负,饱含着“讲信修睦”、“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也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大同之道而铺就的对外关系的基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