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杰内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杰内古城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的杰内古城,位于马里中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最南端,以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杰内古城建立于公元800年,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上。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小岛上,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人城镇廷巴克图只有500公里。199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杰内自公元前250年开始有人居住,后来发展成一个市场中心和撒哈拉黄金贸易的重要中心。15世纪到16世纪间杰内成为伊斯兰教义传播的中心。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 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建筑为防止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

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建筑风格统一。

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建筑风格统一。

“尼日尔河谷的宝石”

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处在尼日尔河泛滥时也未能淹没的地方。杰内古城正式建立于公元800年,是马里南部的一座历史和文化古城,有资料显示这个地区公元前250年开始就有人居住。杰内古城兴起于奴隶贸易和黄金交易的繁荣时期,是古代非洲内陆商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古代的商业中心,因此杰内古城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公元9世纪或10世纪开始,杰内古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征服前,杰内古城成为了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14世纪时,杰内古城达到了鼎盛期,黄金帝国马里的名声甚至传到欧洲。杰内人有经商传统,杰内城参与了黑非洲、马格里布以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它和廷巴克图相互联系,并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杰内商人从南撒哈拉地区用船运来黄金、象牙、奴隶等转卖到各地,然后再将从北、中非洲运来的岩盐、烟草、衣服、皮革制品等转售到南撒哈拉地区。杰内的富裕商人们在城内择地而居,保持着特有的生活习惯、服饰以及烹饪方式。

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 

杰内古城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

为适应季节性洪水,杰内古城的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杰内城的中央广场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的建筑物较多,王侯宅第颇具特色,杰内古城民居的院墙也非常具有特色,它是用泥沙涂抹而成,民居院子中央有一个公共场院,整个看来仿佛是一块块切割整齐的大石块。此外东部有河港,商业活动频繁。西部仅仅为手工业区。市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公元14世纪的杰内清真寺,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为非洲典型的萨赫勒——苏丹式建筑。1907年~1909年按15世纪苏丹建筑风格重建了大清真寺。重建的大清真寺高11米、周长56米,造型奇特,作为城市主体景观,丰富了城市的立体线条。大清真寺占据了集市广场,宽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两大广场延伸,由防护城墙围挡的11个街区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规则。大清真寺重建时没有用一砖一石,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椰树木树枝为骨架建造而成的,建筑面积达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的屋顶,屋顶上密密地排列着104个直径10厘米的气洞,高大宽阔的寺门更是壮观。寺院的主墙是由3座塔楼构成的,塔楼在5根泥柱的连结下成为一体。式样独特、结构新颖的寺院是苏丹建筑艺术和撒哈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该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装饰效果。

重建的大清真寺高11米、周长56米,造型奇特。

重建的大清真寺高11米、周长56米,造型奇特。

责任编辑:王菁,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