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创新来解决老有所养: 社区照顾的愿景和实现路径(3)

以社会创新来解决老有所养: 社区照顾的愿景和实现路径(3)

摘要:2013年3月习近平在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讲话中谈到,“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很明显,只要认识到位和政策跟进,“老有所养”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社区养老照顾的社会创新来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

三 社区照顾的协调性要件:服务流程、专业化配置和资源整合

本文一开始对多功能社区照顾的愿景讨论,清晰地展现出社区养老的前台要素。要让这些要素能够协调运行并且可持续,必须在社区一级构建协调机制来搞好照顾服务的规范化流程、专业化配置和养老资源的整合。这一协调机制的落地,需要在社区设置专职社工及专项基金并依托老年服务中心来实施。

(一)社区照顾的产品、需求评估和服务流程

1. 多功能社区照顾的服务样式和产品

在社区照顾愿景的框架下,多功能意味着提供从上门护理到全托的多种服务样式,以及提供从养生康复到心理关怀的多种服务产品。就服务样式而言,社区照顾为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提供了专业化的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以及计算机云平台的智能信息等多种方式。就服务产品而言,它涵盖了生活照顾、健康和营养咨询、心理服务、护理服务、社交及康乐服务,还包括对养老照顾者 (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 的喘息服务等等。

在这里,喘息服务是指对从事长期照护的服务者 (包括家庭成员) 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以及照顾护理技能方面的指导等。这一帮助会让服务者得到“喘息”机会,在调整工作状态后能够积极地应对护理工作中来自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

2. 规范的服务流程与居家照顾的需求评估

当我们强调作为老有所养的主流方案的居家养老,是专业化社区照顾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它在规范的服务流程上鲜明地体现出来,这包括:

(1)评估照顾需求:由专业人员对需求者进行访谈以了解居家护理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并进行照护需求的评估;

(2)制定照顾计划:在评估后会根据需求制定照顾计划;

(3)选派合适的护理员以实施照顾计划;

(4)居家服务的督导与跟进:服务组织或公司会在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跟进护理员的工作,定期对被照护者进行家访以确保服务质量。

(5)保持与被照护者家人的沟通,,跟进照顾计划并视情况做出调整以满足老人的需求。

专业化支持的照顾服务还体现在居家照顾的需求评估上,在这方面,上海已对有照顾需求的老人进行专业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见表2),即通过家访来制定照顾服务的方案,并且目前已经实现全市范围的覆盖。通过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评估,其优势在于,可以将照料服务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照顾的老人,并据此为老人量身制定个性化的照护方案。

(二)支撑多功能照顾的专业化配置

要让上述多功能的照顾服务切实运行起来,支撑其后的专业化配置是极为重要的,其核心环节是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供给。随着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质量要求以及养老护理技术的升级,一个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不仅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基本医学知识、护理常识、心理关怀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系统的和持续的培训来获得。

在社区照顾的起步阶段,从政府到公众都应认识到搞好社区养老的建设离不开规模化的专业培训,包括有关养老服务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1. 长程的专业教育和院校培养

这里谈到的专业教育是指系统性课堂教学、校企结合及实训教学的培养模式,能够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服务人员、营运管理人员乃至研究人员。其培训时长一般为3年或4年,培训对象以年轻人居多,多为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高等院校在校生。课程内容较为系统、专业性强,覆盖了老年学、护理、心理、社会工作、慢病维护、营养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近年来,北京的三个高职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以及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养老服务业培训了300名左右的专业人才。部分毕业生已经开始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担任管理领域的部门主任,院长助理和部门主任助理等职务。

还要清醒地看到,尽管院校教育已经开设了三年期的专业课程,但面对数万养老护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加快培养专业人员方面仍然任务繁重。

第一是要提供系统性的培训教材与改进培训流程。就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教材与培训流程而言,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专业教材较为缺乏以及核心课程的设置不统一,导致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又例如,尽管北京市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已经形成涵盖居家照护、机构照护、卫浴护理、营养保健、心理照护等几大技能实训环境和1个老年服务综合性实训系统,但由于现阶段这种以护理服务和心理服务为主的专业实习仍显单一,仍需要拓展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发展。因此,在实训内容设置上如何进一步改善老年服务的技能、特别是丰富老年服务经营管理的教学模块,有待进一步开发。

在2012年,通过中国老年服务教育联盟的协调以及举办老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研讨会,各院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目前已进行了教材编写并且已有多本教材出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老年服务的培训教材缺乏的状况。

第二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增设跨学科的老年研究中心和老年研究专业,以促进养老服务业的质量提升,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发展。就大学培养老年服务专业人才来说,从老年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到医疗护理等学科,以及于此相关联的各种研究专业——老龄健康管理、营养、康复、教育、医药和建筑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北京作为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首都,其辖区内从事较为系统的老年研究的仅有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专业等几家,未来还需要通过增设老年研究中心来促进养老服务专业化的建设。

2. 短程的职业培训和社区培训

在现阶段,面对老年人口猛增和照顾服务的巨大需求(前述分析表明,北京未来数年约需要3万养老护理员,并且还会不断增长), 要较快解决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单靠院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 例如,北京三所高职院校的养老服务的毕业生每年不过一百多名,即便加上初级养老护理员每年培训的1000多名 (由民政系统的市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供),养老服务业的专业人才缺口仍然较大。此外,从护理员的年龄结构来看,多为“4050”人员,包括下岗再就业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护理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年龄普遍偏大、流失严重” 。

由此可见,在社区照顾服务起步阶段,在加速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还不能忽视短程的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制培训的目标一方面在于培养半专业的或初级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与养老服务业相关的人员,另一方面还在于普及居家护理和健康养生知识、改变社会风气。与长程的院校培养相对照,职业培训的实施主体包括行业培训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内部的岗位培训等等。其培训时长为1-2个月以内, 培养对象以中老年人居多,包括社区志愿者、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与涉老服务相关的人员如职能部门人员、社会组织和企业管理者、医疗系统人员,心理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人员等。课程内容涵盖选择性的或半专业的学科知识、初级实用技能、初级的老年生理及心理、初级护理方法和营养知识,较之院校课程有更大的灵活性。

3. 养老服务业者的教育评估

在加强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同时,还应做好教育评估工作。无论是对院校教育还是对职业培训的评估,大体上都涉及到培训目标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及特色评估等三个部分。就养老服务专业的教学评估而言, 需要关注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制度建设的效果,评估教学工作及才培养的效果。而特色评估则是了解学校已有优势的影响,是前两部分的补充。在绩效评估方面,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评价指标相关性不强、专业度不高,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而缺乏深入的交叉研究和内部关系的探索,可能导致评价信息的失真。 这都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改进。

(三)通过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搞好养老资源的整合

由于我国社区养老尚在起步阶段,面临资金不足、服务单一、专业人员短缺等困难,因而如何将社区内外的各种养老资源、例如医疗、行政及社会组织等方面资源的协调使用,在努力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缓解养老财政的压力,就成为重要课题。

前述愿景的讨论已经提出在社区构建老年服务中心也即协调中心的重要性,具体的运作包括在中心设置专职社工和专项基金,一方面协调多种服务的运作,另一方面协调社区内外多种养老资源的使用。还应当看到中国的社区居委会建制为在社区一级搞好养老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基础。这不仅是由于社区居委会具有协调社区公共事物事务的功能,而且是由于北京的社区具有资源整合的传统。

在这里,社区一级的协调机制可以经由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来有序运行,这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协调社区内外的专业资源

从社区内外的养老资源来看,驻地的单位、企业和各类专业人士以及社区外部的各类社会组织、专业协会的介入是社区照顾的多种支持力量。就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支持来说,北京是专业人才集聚之地,有着相当的优势。例如,众多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就是参与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北京市持证的社会工作者 (指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工师和助理社工师)已达1万5千余人,每年还以20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在社区工作的占60%, 不过,在这些持证社工中能在社区参与养老服务的还十分有限。同样的现象也表现在心理学领域,尽管在北京持证的心理工作者也有近万人,能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也不多。通过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协调和社区培训,上述专业资源的一部分显然可以在照顾服务中发挥作用。

2. 协调社区内外的福利资源和医疗资源

从社区福利资源的组成要素来看,一方面有民政、卫生、残联、人力与社会劳动保障等部门管理的福利项目涉及多种养老资源;另一方面有社区所辖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院、卫生站和康复机构等等。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至2012年间,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门诊部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在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包括社区卫生站、门诊部、医务室)的专业护士达1.3万名。无论是从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其它疗养康复机构的分布来看,还是从机构人员及床位数量来看,北京都是全国城市中医疗资源密度最高的城市,在一些方面已接近发达社会的水平。通过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协调和社区培训,上述医疗资源的一部分显然也可以在照顾服务中发挥作用。

3. 基于养老服务项目的运作进行资源整合

协调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层面是透过社区一级的老年服务中心来解决条块矛盾。这种协调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的服务项目来运作的。养老服务项目的实施可以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社区居民照顾需求的评估;其二是对社区内的养老资源协调使用,包括行政、医疗和社会组织的;其三是协调社区照料资源和老龄产业的联接。例如,北京的一些社区已经和养老服务公司合作,采用公办民营的方式运作社区照顾服务。服务公司针对有照顾需要的老人开展了一系列服务项目。包括从送餐服务、生活照料到日托和全托服务,并展开了连锁经营的探索,延伸了养老服务的产业链。

由以上讨论可见,在社区养老照顾起步阶段能否具有资源整合的眼界,对于搞好社区养老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