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振奋中华民族精神(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振奋中华民族精神(2)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厘清哪些是应该吸取的精华,哪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同时立足新的实践,对传统文化作出合乎逻辑的新阐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文化虚无主义,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厚古薄今,更不是以传统文化为本位,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让大家认识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样,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显得尤为紧迫。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渗透冲击,使国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战;有的地方由于对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当,一些历史文物遭到破坏、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消失。应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安全意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精神支撑。应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意愿和情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就山东而言,应充分挖掘齐鲁优秀道德资源,大力弘扬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努力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遵循。我国古代形成了以 “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儒家倡导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生动写照。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科学判断是非优劣、美丑善恶,以强烈的道德责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尊严。

提高公民道德实践能力。践行道德规范,维护道德秩序,既靠他律,也靠自律。崇德明德、向上向善,不仅需要每个人的高度自觉,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在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激发公民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坚决抵制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在弘扬传统美德、开展道德实践方面,山东省充分利用丰厚的道德资源,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和“学雷锋,做山东好人”以及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弘扬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坚实思想道德支撑。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1日 07 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