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和发展。这种遵循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又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分阶段的基本观点,发展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奠定基石,提供了总依据和根本指导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按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划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低级阶段,也就是后来被我们称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但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中,在实践中又多次发生过高估和超越现阶段的问题。通过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需要分阶段发展的。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他在总结“大跃进”严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教训时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1](P11)在理论上认识这个问题,是一个巨大进步。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认识到,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总依据。由此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就与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错误思潮划清了界限。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就与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思潮划清了界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还为我们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第三,经济建设必须以两轮驱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第四,立足现实、开辟未来,必须振奋和弘扬中国传统和中国精神,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第五,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中共十八大及其以后,进一步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坚持、发展和完善的观点,形成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是按照内在规律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其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及作为其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总趋势,揭示了作为刚刚脱胎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矛盾运动,其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发展的,是改革的。
从这一原理出发,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步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这一基本国策出发,我们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焕发和释放出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着严格的内在的规定性和客观标准。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即: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如今,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强有力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其优越性和有效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公认。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第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他还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些论述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攻坚克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