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既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促使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基本观点,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社会主义既强调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也强调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的关键作用,高度重视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既强调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更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强调能动地改造自然,更强调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正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时期起,就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形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其中包括土地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建设方针,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群众工作方针,以及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积极发展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互助合作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并在此基础上还形成并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历史经验,创造了条件,准备了人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形成邓小平理论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论点,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等论点,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最终落脚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认识,增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必须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互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如何处理好当代社会主义同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吸收利用。国家政权在党和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六、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成功实践,最终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成功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出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对如何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对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3](P393)
这些重要思想是启发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思想铺垫,但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懂搞清这个重大课题,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由于长期受到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必然要以计划经济为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当代社会主义同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大胆吸收和科学借鉴的一面。毛泽东曾经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过一些闪光的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4](P170)这和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P139)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步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形成一系列新认识和新论断。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于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中共十四大最终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发展和完善。实践已经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这些贡献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又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第二,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第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第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更有自己的优势。中共十四大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成功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恰恰来自于这些方面。当然,我们也已清醒地看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挑战和风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都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我们要自信,决不能自满。只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