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治发展的四次转型及其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治发展的四次转型及其成功经验

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艰难曲折,历经坎坷,但也风光无限,一路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发展经历了四次重要转型,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发展经验,在中华民族政治发展史上写下不朽的篇章。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逻辑: 四次转型的艰难历程

与狭义的政治发展观将政治发展仅仅理解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概念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发展是指广义的政治发展。所谓广义的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生活的文明化过程。也就是说,只要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文明化方向前进,那就是政治发展。仔细分析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进程,发现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政治发展经历了四次具有特别意义的转型。

第一次转型( 从1921 年至1949 年共28 年) ,由城市转到农村,农村包围城市,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转折点。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担负起了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不够,基本上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一味采取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方式,结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革命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大革命失败后,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特别是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中国革命才走上相对平稳发展的坦途,经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转型( 从1949 年至1978 年共29 年) ,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开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1949 年 3 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转折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医治百年来的战争创伤,并且根据中国未来发展要求,迅速掀起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加之对于当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冷静的分析,导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特别是错误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发动所谓“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场深重的灾难。

第三次转型( 从 1978 年至 2003 年共 25 年)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推进政治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 年 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

第四次转型( 2003 年以来) ,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通过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开辟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2003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这次转型的中心内容是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可见,相对于前三次转型而言,第四次转型更带有长远意义。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政治变革。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发展主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问题的话,那么,第四次政治发展转型,将着重解决人民的生存境遇问题,解决人民幸福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逻辑: 四次转型的中心主题和目标取向

政治发展转型是极具政治智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发展主题,而且还要有鲜明的目标取向。就中国政治发展的四次转型来看,每次转型都有着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目标取向,这正是中国政治发展在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转型的奥秘所在。

1.第一次转型,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赢得革命胜利的问题。关于近代中国为什么要搞革命? 并非现时有人所言只是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主观激情所致,而是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使然。毛泽东在 1920 年年底的新民学会会友通信中有过经典论述。当时,毛泽东从不同层面论证了革命的必要性。他指出: 用和平的方法,谋全体的幸福,“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所以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1]。

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且沿着这条道路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谱写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无论人们如何看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第二次转型,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头七年( 1949 ~1956 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全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此期间建设起来的;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此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特别是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仍然是比较巩固的。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3.第三次转型,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4.第四次转型,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际上正在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新的转型,即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向“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转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中国政治发展的第四次转型将带来包括政治发展理念、政治发展模式和政治发展道路等的一系列转变:( 1) 从民本政治到人本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民众的力量到重视人的自身发展的转变; ( 2) 从民主政治到自主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公民的集体表达到重视公民的自主自治的转变; ( 3) 从权力政治到权利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加强和巩固国家权力到重视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转变; ( 4) 从国家政治到公民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国家政治体系建设到重视公民社会建设的转变; ( 5) 从威权政治到世俗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树立国家和政府权威到重视世俗社会作用的转变; ( 6) 从物化政治到人生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物质的增量到重视人的素质提高的转变; ( 7) 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解除束缚人们自由发展枷锁到重视人们自由自主生活的转变; ( 8) 从生存政治到幸福政治的转变,即从重视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到重视如何使人们过上幸福日子的转变。

尽管四次转型各自的中心主题有所侧重,但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特殊国情,四次转型的目标取向则是基本一致的。概括起来讲,四次转型的总的目标取向都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正是由于中国四次转型的目标取向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四次转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递进的。没有前三次转型打下的基础,也就没有现在的第四次转型。提出中国政治发展的第四次转型,并不是要否定前三次转型,恰恰是要巩固前三次转型的成果,促进中国政治发展沿着更加稳健、更加扎实的轨道前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