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逻辑: 四次转型的成功经验
中国政治发展四次转型的成功实现或即将实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实践过程,尤其在于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发展经验。这些经验虽然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但其意义已经超越中国的范围,堪称人类政治文明的瑰宝。
1.第一次政治转型的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一次转型的法宝有三个: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939 年 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系统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指出: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2]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1949 年 6 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三大法宝的内容和意义作了更加完整的概括,指出: “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3]
2.第二次政治转型的法宝: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治发展尽管有过挫折,也有过失误,但仍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或可称之为法宝的东西有三个: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注意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互相支援。但是完成这个事业,首先需要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本国的事情做好。
回首往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29 年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可以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结果;反之,我们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误,则是由于违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所造成的。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激励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的动力和镜鉴。
3.第三次政治转型的法宝: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党的领导。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此,中国开始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发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转变。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次转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党的领导。
关于解放思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指出: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
关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多次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指出: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5]事实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于党的领导,邓小平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时就指出: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6]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键又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江泽民指出: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7]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党的领导,实质上就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晚年强调: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8]这其实就是中国政治发展第三次转型的主要经验,也是邓小平留下的最宝贵的政治遗嘱。
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次转型带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历史任务,同时,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第四次政治转型的法宝: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国政治发展又开始了第四次转型。这次转型尚未完成,但其基本发展趋向已经明晰,这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关于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
关于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2011 年 1 月 10 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保持持续发展的奥秘所在。第四次政治转型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并不否认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和 GDP增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从而真正实现人民的福祉。
[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7 ~150.
[2]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06.
[3]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80.
[4][6]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141、164.
[5][8]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37、370 ~37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专 题 摘 编) [M]. 北 京: 中央 文 献 出 版 社,2002. 570.
[9]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15.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