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世界遗产之一
特拉维夫白城的建筑设计师中有人师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的柯布西耶和孟德尔松,但大多数则受到德国鲍豪斯学院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这些建筑也被称为“鲍豪斯建筑”。二战后,特别是以色列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移民以色列,住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以色列人对他们的新住房有着美好的设想,不仅要“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还要有清洁的饮用水和完备的下水道,门前要有花园,这也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运动“鲍豪斯”建筑理念相契合。
这些小楼的外墙大多为白色或浅白色
这批建筑虽形态各异,但理念相同,楼层不高、阳台长而宽大、窗户窄小,不仅美观实用且遮阳保暖,十分适合特拉维夫的地中海气候。现代化的特拉维夫在中东算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摩天大厦的光芒早已盖过了当年的小楼,“白城”仅是市中心的一些普通民宅。但在几十年后,正是这些不算堂皇的低矮建筑,为特拉维夫市赢得了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以色列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麦克尔·特纳说,“白城”的确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在全球668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算是最年轻的遗产之一,目前也只有15个这样的现代文化遗产被列入名录。但其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文化遗产重要的不是年代,而是其代表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白城”的评语所言:“其完美结合体现了城市对当地独特文化、传统和地理要素的需求,是20世纪前期现代建筑运动不同流派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新兴城市建筑规划的杰出范本。”
麦克尔·特纳教授说,现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开始重视对各国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这些文化建筑列入名录的工作力度。去年悉尼歌剧院参加了申报,这已是一种趋势。因为今天的杰作,就是明天的遗产,而保护工作应从其落成之日就要开始。特拉维夫白城美景特拉维夫市政府很早就认识到“白城”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该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白城”具有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相关政策,规定市民对这些建筑只拥有居住和使用权,不拥有所有权;不得改变这些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能安装空调及影响建筑外观的其他设施;在邻近“鲍豪斯”房屋的地点盖新房,楼层不能高于这些原有建筑,且还必须缴纳与盖新房同等数量的资金,作为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基金。
游人可以从这些文化古迹中,目睹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智慧
1994年,特拉维夫市还组织召开了关于“鲍豪斯建筑”的国际会议,召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共同认识评价“白城”建筑的文化艺术成就,为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献计献策。不过,以色列国内有官员和学者认为,就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而言,“白城”目前得到的保护还很不够。为此,政府将向议会提出建议,通过立法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用法律来规范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修,对违反保护措施的居民和机构实施处罚,同时设立维护基金,筹集保护和维修所需的经费。
此外,政府还十分注重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从学校到社会,希望这种遗产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市民心中,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每年6月,特拉维夫市都要通过集会或举办活动来宣传“白城”,使得“鲍豪斯建筑”的文化意义和知名度逐年提升。“白城”在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民众在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同时也正在给予其更多的呵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