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白城是以色列第二大城,是20世纪早期建筑和城镇向现代趋势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特拉维夫白城与当地的文化和气候条件相适应,并且融合了当地的传统元素。2003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特拉维夫建于1909年,并逐渐发展成为驻巴勒斯坦英军控制下的一个大都市。在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间,白城在帕特莱克爵士的城市规划基础上建成,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城中的建筑物由在欧洲培训和实习的建筑设计师设计而成,他们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创造了一个杰出的“现代运动”的建筑群。
杰出的“现代运动”的建筑整体——白城
繁华似锦的白城
特拉维夫白城是1909年由一群犹太移民所建立的,1910年起命名为特拉维夫,特拉维夫是犹太复国主义创始人所著小说中希伯莱语“泉山”一词的译音。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立国的宣言就是在特拉维夫宣布的。虽然作为政治首都历史短暂,但经济上的成就在以色列却是独领风骚,全国无出其右,可谓经济上的首都,圣地的大门。而且,由于国际上尚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所有国家的大使馆都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外交部也不得不设在该地。
特拉维夫是座二十世纪创建的新城市,起初只有60家移民,现在人口一跃而为三十多万,笔直的马路上林荫夹道,是一座典型的欧美式的城市。市区内有电影院、剧场、夜总会、迪斯科舞厅等,样样具全。在郊外,围绕该都市的卫星城镇正急剧增加,显示出特拉维夫的发展潜力。现代化的城区建在与海岸公路平行的3条砂岩山丘脊上,无论是高大的现代化饭店和大公司,还是一般的居民住宅楼,都是白色的平顶建筑,广场、人行道旁及一些建筑物前,各种造型奇特的现代雕塑点缀其间。加上大量的树木和大片的草坪,以及附近蓝色的地中海、沿海狭长平坦的沙滩,还有四周环抱着密集的柑橘园,白、绿、蓝、红组成了美丽动人的画面。从60年代以来,在城市的扩建过程中,不断挖掘出古代以色列城和古犹太人聚居的遗址,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在这些博物馆里,展品有古钱币、古玻璃器皿、古铜器、古瓷器、古希伯莱文字、民间艺术品等。游人可以从这些文化古迹中,目睹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智慧。
特拉维夫是世界上国际风格建筑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这里是以色列唯一允许居民在安息日随心所欲的城市。电影院、歌剧院、博物馆、俱乐部、舞厅、酒吧和脱口秀使特拉维夫的街道每时每刻都繁华似锦。
杰出的“现代运动”的建筑群
特拉维夫是世界上国际风格建筑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这种建筑风格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欧洲建筑学校毕业的学生们带到特拉维夫的,他们深受上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该运动的主旨是以不对称的布局和有规律的反复来取代古典建筑的对称,同时避免使用任何没有实际用途的装饰。
这种现代主义风格、多功能、简洁而不经装饰的建筑被认为适合一座年轻而发展迅速的城市,特拉维夫就成了他们实践现代主义的试验场。由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古城雅法也随之兴旺起来,成为地中海东岸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从1887年到1896年,犹太人在雅法兴建了一个早期定居点,1909年新城特拉维夫开始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划归英国托管,此时由于欧洲反犹主义滋长,许多犹太人开始迁往巴勒斯坦,而纳粹在上世纪30年代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更导致了大量犹太人移民至此。1925年,特拉维夫的人口已达到3.4万人,当时城内是一片风格杂乱的建筑。
这里是以色列唯一允许居民在安息日随心所欲的城市。
就在同一年,由苏格兰建筑师帕特里克·盖德斯提出的特拉维夫城市总体规划得到批准,大批新式建筑遂于30年代早期开始拔地而起。这些建筑的设计者大多是欧洲备受争议的国际风格建筑师,他们的到来为特拉维夫创造了一种综合了现代主义运动主旨和文化,并结合气候及当时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新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大多占地面积不大,楼高2至4层并涂有浅色的灰泥,多数是住宅,但也有一些公共建筑。在1931年至1937年间,约有2700幢此类风格的建筑相继建成。目前,特拉维夫市约有4000幢这样的建筑,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拦维夫白城,指的就是市内几条主要大街上约1000幢被列入保护计划的此类建筑。这些小楼的外墙大多为白色或浅白色,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夺目,以色列人喜欢称其为“白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