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皇家祭坛—天坛(2)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皇家祭坛—天坛(2)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天坛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巍峨壮美的祈年殿,圣洁崇高的圈丘,优雅庄重的斋宫,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是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实例

天坛是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实例

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天坛是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 ,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 年修复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1993年复建了圜丘望灯杆,以后又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

天坛每年秋季(9月底至11月中旬左右,2012年为10/25-11/18)会在神乐署举办菊花展。天坛栽培菊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1954年天坛重新培育菊花,菊花品种曾多达859种。到上世纪60年代,天坛培育的一株“千头菊”开花多达1270朵,在北京园林界传为佳话。菊展时期,平日演奏中和韶乐的舞台上会摆放多种艺菊(造型菊)。而中和韶乐的演奏班底在菊花丛中,为游客演奏《花好月圆》、《菊花台》等乐曲。展览现场,专家还将为游客讲解古乐知识,示范古乐器演奏技巧。春节期间天坛会举办“祭天”大典,“祭天仪仗”展演在丹陛桥上举行,并在祈年殿院内展演“祭天乐舞”,在神乐署凝禧殿展演“天坛古乐艺术”。展演活动在服装道具、礼仪规制等方面都尽量遵循了清代“祭天”大典原貌。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