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2)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结构要素面临的上述困境既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优化,又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要素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要素间的整合与互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

1.锻造一支集信仰者与践行者于一体的优良队伍。不管是党政干部还是理论工作者,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理想信念方面出了问题。按照人的思维逻辑,理想信念必定是建立在与其直接联系的经济因素和物质因素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统一起来,找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物质之基。当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习,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切忌急功近利的学风,在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彰显,最终让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之上。此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人民大众不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更是在与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的直接接触中来感知马克思主义,所以党政干部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理念,禁绝贪污腐化等一切不正之风。理论工作者也要知行合一,让自己的行为成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声名片。

2.尊重受众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发挥其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所展现出来的组成结构、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的复杂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必须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性,找到每一个群体乃至个体理论需求的关键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选择对位的理论内容和恰当的推进式,突出针对性,切忌“一刀切”、“一锅煮”。比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人员等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队伍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的独立阶层,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逐渐成为社会上的强势群体。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针对其特点在内容选择上突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教育,在推进方式上注重隐性教育与现实感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规范引领人的思想的实践活动,其效果的彰显、目标的达成都必须通过受众“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的能动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尤其要注意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不能把受众当作消极被动的对象,而应将其视为理论宣传、研究和践行的积极推动者,同时要善于激发受众的内在需求,变强制灌输为主动吸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自愿自觉学习和运用的理论武器。

3.推动理论的通俗化、具体化,构建理论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7]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群众,必须走出书斋,回归现实生活,实现通俗化。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本身的具体化。毛泽东曾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8]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具体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新问题,总结理论与实践的新经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永葆理论魅力;另一方面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人民群众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效提取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启迪。二是表现方式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在当今大众传媒时代,在规范媒体网络用语的同时,更要善于借助这些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宣传用语的平民化,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在传播方式上,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构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无论是借助于何种平台,采取何种传播形式,传播者都不仅要关注理论在受众中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更要注重来自受众的各种信息反馈,实现二者间思想与情感的双向互动。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注重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市场经济导致的优秀传统的断裂、网络环境带来的价值失范、多元思潮引发的思想混乱,在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能凝聚共识、廓清迷雾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价值取向,整合社会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无疑填补了这一功能。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建立了价值规约的桥梁,有利于实现国家精神、社会理想和个人道德之间的互动互促。因此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才能在市场经济、网络社会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我认知、社会责任和民族认同,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至于在复杂的环境中迷失。当然,马克思主义要在社会环境中真正落地扎根,还得注重群众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因为“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大众对理论的需求,说到底就是渴望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能从理论上得到解答”。[9]当代中国,尤其要注意以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为重心的民生问题的解决,让群众在自身利益的满足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宏大叙事”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出的对人的点滴关怀。如此,市场经济、网络环境和多元思潮所催生的一切消极因素都会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中得到弱化和消解。

5.系统整合,实现各结构要素的有序推进与良性互动。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中的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其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的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无时无刻不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也是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结构要素困境的破解之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各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不同要素间的有序推进与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加强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要素间的相通之处,使主体与客体、主客体与介体、主客体与环体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规避要素间无谓的内耗。另一方面要加强各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各结构要素都处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中特定的位置,在要素间协调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发挥各要素对于系统的正向聚合功能,同时系统本身也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运行的状况对要素的功能进行选择或优化,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10]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9.

[7]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9]刘云山.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大众[N].人民日报,2010-03-26.

[10]吴荣生.逻辑与整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素论析[J].理论学刊,2013,(8).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