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就在这里,一个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可以不回去奔丧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杀的人,为什么能够替士兵吮吸脓疮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爱兵如子”?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爱兵如子”,后人也经常用此事来赞扬吴起。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吴起就是个狂热的官本位主义者,他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跻身公卿。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己的这一目的服务——拒绝为母亲料理丧事、杀妻求将、为士兵吮吸脓疮,都是吴起为自己的公卿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一将功成万骨枯,士兵的母亲看透了其中的把戏,也因此预见到了儿子悲惨的未来。这是位悲情的母亲,目光敏锐却无奈的母亲。
和这位不知名的士兵相比,赵括称得上是声名显赫。赵括出身将门,尤喜纸上谈兵,终致灭亡,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凄惨故事。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他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和廉颇、蔺相如等齐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迎战秦军,结果赵军遭遇了连败。廉颇分析形势,认识到秦军实力强大,不能靠阵地战和敌人死拼,赵军是本土作战,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敌人打持久战,以之来拖垮秦军。战略方针既定,赵军每天高挂免战牌,坚守营垒不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赵军一概置之不理。
秦军无奈,就派遣间谍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目的就是让赵国换下老谋深算的廉颇,改用军事战略尚不成熟的赵括。只有换上赵括,秦军才有可能速战速决。赵王信以为真,兴冲冲地任命赵括取代廉颇做将军,梦想毕其功于一役。
儿子当了赵国的将军,可把赵括的母亲吓了一大跳,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国王的这项任命,甚至到了赵括将要启程的时候,还在孜孜不倦地上书反对。赵王弄得没有脾气,只好质问赵母其中的原因。赵母条分缕析地说:“我对赵括和他父亲之间的差别看得很清楚。当初赵括的父亲在世时,虽然担任将军,但他礼贤下士,待人真诚,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给他的东西也全都被他分给了军吏和僚属。但是,赵括虚荣贪财,刚做了将军就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习惯于坐在主位接受大家的拜见,他的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也全都带回家收藏起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境界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一定不会相同,因此,我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这是军国大事,无须你过多操心。我意已决,赵括做将军之事已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