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中陵寝区和祭拜区的高低、封闭度、规模均不同,且按阴阳原理分布,前者称为陵上,后者称为陵下。二者位置高低的差异旨在确保陵寝区的视野,突显其神圣性。祭拜区是用于祭祀的主要区域,是祭祀时生者与死者“相见”的半俗世区。红箭门是祭拜区的入口,通常为红色的木栅门,靠近此门的地方有准备日常祭品的水剌房和守陵人员居住的守仆房。红箭门内为祭拜的主要空间——丁字阁。丁字阁为单层建筑,面阔为三间,其中间一间向前凸出,平面呈T字形。在举行陵寝祭祀仪式时,阁内陈设祭主的神位以及供品。在丁字阁旁边通常设有碑亭,以及祭祀王陵所在之山神灵的山神石。连接丁字阁和红箭门的参道可以分为二或三段。经过开始祭祀仪式的牌位,参道两侧设有水剌房和守仆房。由香道和御道组成的参道笔直地经过宗庙、社庙,在丁字阁前折向东方。参道之所以呈折线形,是因为根据方位秩序体系,祭祀仪式从象征诞生的东南方开始,到象征终结的西北方结束。
朝鲜王陵和王妃陵的形制严格遵守中国古代的《周礼》、《礼记》等典籍
朝鲜王陵的宝顶通常依据风水理论,选择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均为小山脉)环抱之地,背后为主山(来龙),宝顶建在主山的中脊线延长线上。在宝顶之前有名为“魂游石”的长方形石台,供王或王妃的灵魂登台远眺。魂游石旁边立有长明灯,其下方是四方或八方的石柱,长明灯两侧为石望柱。宝顶前方陈列有两对石虎、两对石羊、文臣和武臣各一对。与中国皇陵石像生沿着神道两两对立的纵向排列方式不同,朝鲜王陵的石像生是左右一字排开的。宝顶为圆形,周围立有十二块屏风石或十二地支石。在宝顶后面通常围有半圆形或U形的矮石墙,称为“曲墙”。宝顶之下为墓穴,通常由地面向下挖掘十尺的深度。
朝鲜王朝的王室墓葬分为同原(国王与王妃合葬在同一墓室中)、同原异封(王与王妃合葬在一座陵墓中,但是立两座宝顶;如果在正妃死后还立有继妃,则修建一前二后或者一前三后的三座、四座宝顶)、同陵异冈(王与王妃分葬在两座陵墓中,两座陵墓紧挨在一起,共用同一个兆域和享殿,但以不同的主山作为墓穴的“来龙”。通常王陵在右侧,王妃陵在左侧)和异地安葬(王与王妃在不同的地方建造各自的陵园)四种。
朝鲜王朝初期,王陵的兆域范围为周围一百步,在肃宗朝营建明陵之后扩大了兆域面积,在其境内种植松、柏、栎等乔木,以及杜鹃等灌木。宝顶及墓丘上覆盖的草皮由慕华馆种植。根据朝鲜王朝时期的《国朝五礼仪》,王陵(含妃陵和世子墓园)为禁地,禁止居住、樵采、建造私人坟墓。在被划为王陵兆域的地区,所有的居民和坟墓都要限时迁出。
在朝鲜时期,王陵工程劳役由平民承担,农忙时期则以僧人代替。睿宗修建昌陵时征用了七千名百姓,世宗陵在睿宗元年从广州迁葬至骊州时征发了五千名百姓和一百五十名工匠,消耗大米一千三百二十三石五斗,盐四十一石三斗。
在朝鲜时期,王陵工程劳役由平民承担,农忙时期则以僧人代替。
神圣的王朝礼仪仪式
朝鲜王陵祭礼是神圣的仪式。王陵祭礼是从朝鲜后期进行到大韩帝国(19世纪后半~20世纪初半)时期。因日帝统治和韩国战争一度中断的王陵祭礼,现在又作为朝鲜王朝礼仪保存的一个环节重新进行。王陵遗址选在首尔及其附近,便于后王们能够经常参拜先王王陵,尽其孝道。朝鲜时代有两种仪式。一种是凶礼,另一种是吉礼。进行凶礼的过程中建成了王陵。具体操作祭礼法则的书籍《五礼》分为两册,一册是《成宗实录》的“五礼”,另一本是成宗时代刊发的《国朝五礼仪》。后王要遵循书中法则为先王举行葬礼,除《成宗实录》的“五礼”和《国朝五礼仪》以外,王室学者们还通过实录、仪轨扩大王室神圣感,称颂先王的业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