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
柳忠秧: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
26日晚,新京报记者电话联系上柳忠秧,柳忠秧对记者说:“根本不知道评委是谁,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女士的指控是根据她个人推理判断,站不住脚的。”
柳忠秧说,他和方方并没有个人恩怨,也没有私交,方方用湖北省作协主席身份公开指责他,给他个人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柳忠秧说考虑打官司告方方,让方方拿出人证、物证,“到底谁是评委,我到底搞定了谁,这个不能由她瞎猜测,法院要讲证据。”
柳忠秧说他目前户籍在湖北,个人申报,通过评委会投票选举,由湖北省作协上报中国作协,这套程序是符合参评作品推荐程序的,“我完全按照程序来,是否合法不能由方方个人说了算。”
针对方方在微博中贴出来的那组诗歌,柳忠秧认为方方没有理解他的诗,“断章取义,用心险恶。”柳忠秧介绍,该组诗取自于他的长篇诗《岭南歌》,有著名诗评家评论其诗作《岭南歌》是“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填补了史诗抒写岭南文化的空白”。
柳忠秧指出,方方是小说作家,并不擅长古体诗,“她读不懂我的诗,就没有资格评论我的诗歌。个人评论可以,但不能用省作协主席的身份评论我的诗差。她不懂。”
柳忠秧博客自爆曾经参加广东省作协鲁迅文学奖初评没有通过,他撰文称,“《岭南歌》落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评委素质不行。二流或三流的评委评一流的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并称“作为诗人,我则具备强大而厚实的文化自信,诗学自信、创作自信。”
“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事情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还无法给出最终评定。令人惊诧的是这位柳姓作家的愤怒,让我想起方方在答“如何看待有人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批评”时的一段话,“写作是极个人化的,而阅读也是如此。人和人的差异很大,有些人体会世界的方式跟写作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尊重读者和评论者任何批评,这是他们的权利。”在此事件中,重要的显然不是参评诗歌的质量问题,而是是否存在不正当的竞争,但这些都被柳姓作家含糊以对了。作为三年评选一次的严肃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的正向价值毋庸置疑,但经过舆论的发酵与放大,越过“方方之怒”,可以看到严肃文学在现时代的微妙命运,这让追问鲁迅文学奖评选的公平性更成为某种必需。
一个不能不放大的细节是,方方选择了微博作为公开披露的载体。作为一省作协主席的方方,她本该有着其他的途径去纠偏,她之所以选择微博,无非是不想依靠权力去破坏现有的评奖程序,又试图经由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去让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弊病大白于天下。事实上,鲁迅文学奖所引发的风波并非始于今日。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就被爆出有数名评委成为最终获奖者。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竟然凭借“羊羔体”获得诗歌奖。
文学奖项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都属于正常,但当争议一再延续,甚至集中在评奖程序乃至权钱影响力方面,这值得深深警惕。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纪律第一条就是,“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要坚持评奖标准,实行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制度”。与鲁迅文学奖有关的种种丑闻在爆出,但“权威性”与“公正性”的深刻省思与总结,却似乎从未出现。相对封闭的评奖体制固然难逃其咎,但最大的缘由可能仍在于,当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在下降,文学界也适应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假如鲁迅活到今天,他还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吗?微博上,无数的网友在发问。“方方之怒”打破了心照不宣的沉默,但一个省作协主席仍需借助舆论的影响力来对抗现实,她虽然表现得执拗却不免显得孤独。对于柳忠秧事件,鲁迅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必须作出公开的回应,并公开地构建起文学不至于沦为交易的透明制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