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鲁迅文学奖” 评选不容有猫腻(3)

【案例】“鲁迅文学奖” 评选不容有猫腻(3)

被“搞定”的评委对不起“鲁迅”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诗作的评价确实有见仁见智的空间。不过,若是奖项的评选与拉关系、攀人情等潜规则扯上了关系,就不只是专业性的文学话题了。尤其对于鲁迅文学奖这样的重要奖项,唯有公平公正的评选过程,才能维护好奖项的“含金量”与公信力。

此次湖北作协主席自爆“家丑”,虽有待调查,仍引发公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类似的“跑奖”已成为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时候,一些奖项不仅肯定了获奖者的专业水平,还附加了额外的利益,比如可以作为评职称的依据,或是获奖作品热卖给作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等。在利益的诱惑之下,难免会有人走起“歪门邪道”,把工夫用在了创作之外。曾担任不少文学奖项评委的文学评论家吴俊,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跑奖”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不过,“跑奖”要想成功,离不开评委们的“支持”。严格的评选标准和评判原则,让步于所谓的“讲人情”,无异于纵容了“跑奖”者。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评委面对部分作者的“上下活动”,虽心知肚明,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所以有不少人对柳忠秧产生质疑,与其作品在参选推荐过程中“全票通过”有很大关系。很难想象,一经公布就引来公众巨大争议的文学作品,居然有这么多评委“不约而同”地予以肯定,就连身为湖北省作协主席的方方,都只能通过微博来表示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遏制“跑奖”,成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尤其对于鲁迅文学奖这样的重量级奖项,其评选过程的公正性是奖项权威性的重要保证。设置鲁迅文学奖,就是为了把中国中短篇文学的最高水平展现给公众,评选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不仅仅是评奖条例所明文规定的原则,也影响着该奖项的含金量。若是连这样一个严肃的奖项都存在拉关系、攀人情等“猫腻”,在挫伤文学创作者信心的同时,还会加剧公众的不信任。如果连公众的信任都无法获得,奖项的级别再高,也只能成为舆论的笑柄。

看来,对于方方揭露柳忠秧“搞定评委”一事,不可等闲视之,需要通过谨慎深入的调查,回应公众的质疑。文学被视为民族的灵魂,而作家则是为民族勾勒灵魂的人,若是为了一个奖项,作家不惜拉拉扯扯,蝇营狗苟,无疑令人心寒。

【启示与思考】

所谓文学,就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作品。鲁迅文学奖是和茅盾文学奖齐名的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之一,湖北省作协主席在鲁迅文学奖的推荐上指出有“猫腻”的一番话,引起轩然大波很正常。虽然具体的调查结果还无从得知,但是从鲁迅文学奖的卓然地位、作协主席的特殊身份来看,此事非同儿戏。鲁迅文学奖的“风波”,其实也是对当前作品评选的“透明度”的质疑。

公投环节的缺失让“暗箱操作”有了生存空间。由方方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推荐作品的程序是:作者个人申报--省作协摇出评委--评委匿名评审--上报中国作协--作家网公示。这套程序乍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评委就成了或许可以“公关”解决的变数,方方的指控不无道理。不止是鲁迅文学奖,当前整个评奖体系,很多都是选择忽视公投环节,这一大众环节的缺失,既让评奖很容易变成了“内部私人定制--外部大众无视--自我标榜宣扬”的面子工程,也容易让暗箱操作的成本变低,进而人情或者金钱压倒公平。

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并非鲁迅文学奖第一次引发争议。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也曾曝出评委获奖的丑闻。而以往的评选,也出现过公关丑闻的争议。但是,在每一次的口水交战之后,该如何捍卫鲁迅文学奖的尊严,始终难以提上日程。究其缘由,文学评选的主观性是一个推责的重要理由,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经办此事的单位,对评委行为的默许,对公共舆论场的质疑声的回避。

以此而论,方方对柳忠秧的质疑,不仅仅是一场个案的讨论,更是一封对鲁迅文学奖评选以及监督机制的举报信。相关部门应拿出足够的诚意,突破鲁迅文学奖争议的轮回宿命,启动调查,还鲁迅文学奖一个美好的评选环境,并借此对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进行规则完善与公信修补。这既是对鲁迅文学奖的威名负责,也是对评委与参赛者名声的珍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