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吻合度低,频繁换工作、为名校考研成了常态
这样的趋势下,对口就业,成了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
这在今年4月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出具的《新建本科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报告》(下称《报告》)中可以找到佐证。据统计,2012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与自己职业期待较吻合的毕业生人数仅占48%。
赵铮对此感触很深。整个专业一共90多人,一大半都选择了就业,但最终只有1人当上ERP工程师。
他的同班同学,班里的学习委员曾签约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与本专业较为相近的程序员工作。但工作没多久,这位班里的“尖子生”感受到巨大的差距:“这个行业实践性强还需要专业知识,要想当程序员,还得再学。”
迫不得已,这个男生报名学习北大青鸟java的相关课程,半年的学费就是1万元,“快抵上我们两年的学费了”。
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即便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也很难适应。《报告》指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在近两年来一直维持在47%~57%的区间。
毕业于中部某省份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的梁琴,在一家国有企业已经工作快一年了。上大学时,梁琴并不知道电路这门课有多重要,她对这门课的印象只停留在“老师自顾自地讲,前三排全空着,底下的人玩手机、睡觉,干什么的都有”。要考试了,就“突击背一背”,甚至,她还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直到正式入职,梁琴慌了:几乎每项经手的工作都离不开这门专业课。放假了,和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相同专业的弟弟聊天时,梁琴的慌张变成了心凉:同样的电路课,弟弟的学校却比自己的母校多安排了整整好几十个学时,不仅如此,考试严格、老师也负责、学习气氛还浓,“简直越问越心惊”。
“还能有什么原因?老师根本不够,学时只能被压榨。学校和老师敷衍,我们也敷衍。”梁琴很郁闷。如今,在白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留给她的,是硬着头皮的“自学”。
梁琴是幸运的,至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她的不少同学,如今甚至还在“迷惘”。
她的一个同学在毕业的头一年频繁换工作。助理工程师、销售、保险,甚至是电子厂的技术工人,工作换了一大把,却“根本找不到对口的”。 一年后的同学聚会,这个昔日里拿奖学金的“钉子户”在酒桌上喃喃自语:“大学4年真是白上了。”
类似的现象频繁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华北某普通本科院校的理工类毕业生林鹏害怕了。他把这一切归结为学校的差距。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要考上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林鹏和他的同伴一起,起早贪黑,为了“名校梦”持续努力超过大半年。
今年春天,报考武汉大学的林鹏和他的不少同学卡在了复试或是初试的分数线上。江南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办曾向超过国家线好几十分的林鹏抛来橄榄枝,但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再战!林鹏和他的一帮同学决定继续考研。有的人为了减少竞争,甚至临时调换了考研的专业。根据《报告》显示,2012届考研选择换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29%。
甚至,在当下的普通本科院校,出现了一群“为躲避就业选择考研的毕业生”。陈红丽得好友牛萌被一系列的招聘歧视“吓”得缩回了学校,“她就是害怕找工作才去考研,可这样的心态,那肯定考不上啊。”叹口气,陈红丽说。
“高不成,低不就”,一般本科院校亟待转型
“就业难,归根结底就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一针见血地指出。
陈宇认为,过多的本科院校都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但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是技术型人才。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一个白领的岗位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
这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尤其尴尬,在学者眼中,普遍将其视为“夹心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
孙诚表示,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而近日教育部宣布的将推动600本科院校转为职业院校则被陈宇视作“让这个结构性的失衡得到调整”的举措。
院校转型,也成为了当下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心声。
陈红丽发现,自己身边有不少本科院校毕业生工作后还要去职业院校回炉再造,“这虽然是讽刺,但也实实在在说明现在的这个模式必须要改”。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所有大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